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5篇
  免费   329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0篇
妇产科学   936篇
基础医学   144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583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138篇
综合类   504篇
预防医学   43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8篇
  1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138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49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妇科癌症淋巴水肿问卷电话调查492例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下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并分析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结果宫颈癌患者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20.93%,严重程度以Ⅰ度为主(占86.41%),中位发生时间为5.5个月。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辅助放疗、持续站立时间是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规律运动锻炼是其保护因素(P0.05,P0.01)。243例术后联合放疗患者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淋巴结清扫数目20枚及术后放疗开始时间45d(P0.05,P0.01)。结论下肢淋巴水肿是宫颈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年龄大、淋巴结清扫数目多、辅助放疗、长时间站立的患者是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的高危人群。医护人员应做好高危人群筛查,及时给予健康教育,并积极探寻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降低术后下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控制性超促排卵(COH)中3种不同促排卵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VF/ICSI治疗的3种COH方案[短方案、长方案与克罗米芬(CC)+促性腺激素(Gn)方案]不孕症患者的3 347个移植周期的临床资料。3种COH方案内再各分为3个组,分别为高纯度尿促性素(HP-h MG)组、人尿促性素(h MG)组、重组卵泡刺激素(r FSH)组。比较3组患者给予Gn的时间、Gn用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注射日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平均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结果:h MG组无论在Gn使用的天数和剂量上,都显著高于HP-h MG组与r FSH组。在CC+Gn方案中,HP-h MG组在h CG注射日E2峰值最低。在长方案中,HP-h MG组h CG注射日的P水平最低(P0.05)。3种方案中各组的h 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平均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与种植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P-h MG在h CG注射日具有较低P水平,使得内膜更利于胚胎着床,其COH临床效果上与其他促排卵药物一样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03.
研究证明基于囊胚期活检和全基因组分析技术的"第二代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可以显著提高IVF治疗的临床结局。目前认为囊胚期活检是PGS活检的最佳时间,也是第二代PGS采用的活检方法。具体为通过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使样本达到可检测的量,再利用微阵列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全基因组检测。除了技术方面的改进,第二代PGS还应在适用人群的选择方面综合考虑不孕者胚胎非整倍体的发生率和可用于移植的囊胚数2个方面,PGS的最适宜人群应该是排除了内膜因素的影响后其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高、同时可移植胚胎数较多者。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建立乳胶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即时检验(POCT)方法,并对该法的精密度、线性、准确度等进行评价。方法建立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SAA的POCT方法,并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相关文件对建立的POCT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结果本法的分析灵敏度为3.52 mg/L;批内变异系数(CV)8%、日间CV10%;抗干扰性较强,血红蛋白≤4.0 g/L、胆红素≤400μmol/L、类风湿因子≤1 621 U/L、甘油三酯≤10 mmol/L对测定无影响;与进口N Latex SAA试剂相关性良好(Y=1.052 1X+0.001 5,r=0.998 3);线性范围为5~200 mg/L。结论本法具有简单、快速(3 min内完成检测)的特点,各项分析指标均符合要求,可用于临床患者血清标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在产前常规超声检查中,侧脑室及小脑平面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中线结构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3 921例畸形胎儿中选出97例中枢神经系统中线结构畸形胎儿,对其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中枢神经系统中线结构畸形97例,其中脑膜脑膨出9例、无脑儿7例、脑膜膨出4例、透明隔腔增宽11例、完全型胼胝体缺失(ACC)16例、部分型ACC 15例、全前脑15例、蛛网膜下腔囊肿4例、Dandy-Walker畸形10例、Arnold-Chiari畸形Ⅱ型4例、Galen静脉瘤2例。结论:胎儿侧脑室平面及小脑平面的超声检查安全有效、方便快捷,是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筛查最常用的切面,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中线结构畸形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收集27例血染色体确诊唐氏综合征患儿产妇的产前筛查资料,探讨中期血清三联筛查和妊娠中期超声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3年在我院分娩,单胎孕妇在妊娠14+1~19+6周行血清三联筛查,在妊娠18+1~23+6行超声筛查的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资料。结果在确诊唐氏综合征的患儿母亲中,产妇年龄大于35岁7例,血清三联筛查3例大于1:380。超声筛查异常8例,其中单发畸形1例,单独超声软标记5例,小于胎龄儿2例。结论建议在对血清三联筛查高危产妇密切随访的同时,应注重超声筛查显示的超声软标记,提高筛查效率,建议对高危产妇积极开展孕早期唐氏筛查。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Goldenhar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报道一例Goldenhar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的相关文献。结果Goldenhar综合征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多样性,包括眼部畸形、耳部畸形、颜面畸形、脊柱异常、心脏及其它脏器等的发育缺陷;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头颅、脊柱的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整形外科手术为主,如无合并严重脏器畸形,一般预后良好;产前胎儿超声对产前诊断有一定帮助。结论Goldenhar综合征是一种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的先天性畸形,详细的体格检查,并进行影像学检查,避免因诊断不全而延误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研究与传统无创血压(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NIAP)监测相比,剖宫产脊椎麻醉(简称脊麻)时连续无创血压(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CNAP)监测是否有利于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在脊麻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2组,CNAP组(CS组)和NIAP组(N组)。血压的管理采用相同的方案,N组根据NIAP测定的血压数据,CS组根据CNAP测得的数据。我们比较了CNAP与NIAP监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使用Bland-Altman散点图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记录两组产妇脊麻后低血压出现时间、低血压的发生率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时间。结果 根据2 270对数据,CNAP与NIAP在SBP、DBP和MAP平均偏倚(NIAP-CNAP)和标准差分别为(-4±14)mmHg、(-9±14)mmHg和(-6±13)mmHg。脊麻后两组严重低血压发生率CS组明显低于N组(11.1% vs.28.9%,P=0.035),CS组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时间明显长于N组(93.5% vs.83.7%,P=0.01)。结论 与NIAP监测相比,剖宫产脊麻时CNAP监测有利于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9.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盆底正常解剖结构及功能的维持依赖于盆底肌群及韧带等的综合支撑,理论认为阴道及其支持韧带中结缔组织的损伤是引起盆底异常症状和盆腔器官脱垂的共同原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都可观察到结缔组织和肌肉的松弛和萎缩。对子宫韧带损伤的原因及损伤时胶原蛋白发生改变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总结,并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包括单纯修补及网片植入)及远期治疗效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宫颈癌细胞株Hela中组成型光形态发生因子9信号复合体6(CSN6)对E6-AP及其目标蛋白p53的调节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重组慢病毒干扰载体质粒转染Hela细胞,降调CSN6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E6-AP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53下游基因表达变化。分别将蛋白酶抑制剂MG132、真核生物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HX)和高表达CSN6的Flag-CSN6质粒分别作用于Hela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E6-AP蛋白表达。将重组慢病毒质粒shRAN CSN6转染Hela细胞48h后,泛素化检测分析CSN6调节E6-AP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试验组裸鼠皮下接种shRNA-CSN6细胞株,对照组接种shRNA-vector细胞株,观察肿瘤体积变化。结果:放线菌酮(CHX)可下调E6AP表达,抑制CSN6表达后E6-AP下调更显著;MG132可使E6AP表达增加,CSN6可加强该作用;抑制CSN6表达后,Hela细胞和裸鼠肿瘤组织中p53下游相关基因表达增加,裸鼠肿瘤生长缓慢。泛素化检测提示,CSN6可抑制E6-AP蛋白的泛素化水解,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宫颈癌细胞株Hela中CSN6上调E6AP是通过抑制E6-AP蛋白的泛素化水解,稳定其在细胞中的表达,实现对p53的持续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