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2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627篇
内科学   239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54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186篇
综合类   218篇
预防医学   132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147篇
中国医学   102篇
肿瘤学   5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小王最近比较劳累,出现了发热、流涕等症状,又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去医院就诊,就买了些头孢类药物口服. 张阿姨最近几天总感到有些腹痛并出现腹泻症状,自认为是吃了不洁食物引起的,也买了些头孢类药物口服.  相似文献   
22.
23.
24.
目的比较使用封堵取石导管联合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输尿管上段结石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封堵器组采用封堵取石导管,无封堵器组不使用任何封堵装置组,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碎石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封堵器组一期碎石成功率为93.3%,无封堵器组为78.3%,封堵器组术后住院时间为(2.5±0.4)天,无封堵器组(3.7±0.6)天;封堵器组术后随访无石率为96.7%,无封堵器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镜下使用封堵取石导管联合钬激光碎石,可减少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漂移,提高结石清除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5.
背景 多潘立酮为胃肠促动力药,自2012年起连续载入《国家基本药物》。鉴于2012-2014年加拿大、美国、英国等指出多潘立酮有导致心源性猝死及突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特别是年龄超过60岁、每天用药超过30 mg的患者。2016年9月,我国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了《关于修订多潘立酮制剂说明书的公告》,提出对多潘立酮说明书内容进行重新修订的要求。此后,多潘立酮生产厂家对多潘立酮说明书“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用法用量”等项进行修订,更新后的药品说明书载入了相关警示及风险提示内容。目的 了解多潘立酮片门诊治疗各种疾病的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3-8月上海市闵行区吴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医师开具的单一诊断,使用多潘立酮片的处方515张,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用法用量等。构建契合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特点的知识库智能管理系统。结果 515例使用多潘立酮片患者中,男197例(38.3%),女318例(61.7%);年龄26~98岁,平均年龄(72.0±12.4)岁,以60 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为主〔86.0%(443/515)〕。单一诊断涉及的疾病有19种,其中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居前4位,占81.4%(419/515)。所有患者的每日剂量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结论 门诊多潘立酮片使用基本合理。借助知识库利用信息技术能为患者用药“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6.
27.
侵害患者隐私权常见环节有诊疗过程、临床教学、床头卡、病案和化验报告单信息泄露等,其中检验科对信息保护不当导致信息泄露所占比例较大。检验数据是诊断患者病情的重要数据资料,是患者隐私保护中的重要环节,信息泄露将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舆论和心理压力,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消极影响,也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  相似文献   
28.
大量动物实验证实,缺血预处理可产生强大的器官保护作用,但动物实验向临床试验转化的进展和结果不尽如人意.对缺血预处理介导的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寻找可转化到临床的安全且有效的预处理诱导方式,对于提高卒中和手术患者神经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实现安全和有效的神经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预处理活化受体、线粒体、转录因子和蛋白激酶等方面对缺血预处理介导神经保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不同时期体内白细胞介素(IL)-10、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变化,观察IL-10、BDNF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状况和预后相关性。方法抽血化验对照组和ACI组发病第1、3、7、14、21、30天各时间段IL-10、BDNF水平变化并比较其相关性;50例ACI患者根据愈后差异分成3组,比较各组IL-10、BDNF、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CI组第1、3、7、14、21、30天IL-10和BDNF均明显升高(P<0.05),在发病第3天IL-10达到高峰,发病第14天BDNF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ACI患者发病期间IL-10与BDNF无明显相关性(r=-0.067,P=0.899)。ACI患者发病第1天,愈后差者IL-10水平要高于愈后好和一般患者(P<0.05),而不同愈后组患者BDNF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CI第1天IL-10、GCS评分、APACHEⅡ评分、NHI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值可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