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97篇
预防医学   4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16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目的构建SEDL基因及其突变体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载体的融合表达质粒pEGFP-C3-SEDL并获得表达。方法分别提取X连锁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EDT)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淋巴细胞RNA,RT-PCR方法扩增SEDL基因cDNA,双酶切后克隆至pEGFP-C3空载体,构建表达质粒pEGFP-C3-SEDL。双酶切和DNA测序鉴定后,转染COS-7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观察重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DNA测序显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SEDL构建成功,SEDL基因c.370-371ins A突变位点被成功克隆到突变体重组质粒中。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证实重组质粒均能在细胞内进行蛋白表达。结论 SEDL基因及其突变体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为其进一步研究SEDL基因突变致SEDT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nm23与p16基因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组化技术对24例鳞状细胞癌和30例正常皮肤标本染色。结果:nm23基因阴性表达者肿瘤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者(P均〈0.01);p16蛋白在正常标本和肿瘤标本中的表达分别为100%和54.1%(P〈0.01)。结论:nm23基因缺失和p16基因突变可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人群抗凝蛋白C(PC)活性的正常范围和PC基因突变及多态性的分布;研究活化蛋白C抵抗(APC-R)的分布及其与相应已知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867例上海健康人PC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PC抗原,采用凝血法检测APC-R,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C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3′非翻译区,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所有扩增片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APC-R相关多态性。结果 PC活性和APC-R的正常范围分别为67%~147%和114.7~195.2S。不同性别研究对象PC和APC-R测定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活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1)。在对10例PC活性降低标本的基因检测中发现2个基因突变,即Ala121Thr(G3406A)和Pro247Ser(C8454T)。据此,计算出上海地区健康人群PC基因突变的频率为0.23%。在对15例APC-R阳性标本的检测中未发现FV多态性位点(FV Arg306Thr、Arg306Gly、Arg506Gln、His1299Arg和Ile359Thr)和PT G20210A。结论 PC基因突变的频率为0.23%;APC-R与已知的FV多态性位点无关;PC基因突变Ala121Thr和Pro247Ser可能是中国人易栓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4.
目的 通过尿动力学及超声等检查方法观察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对糖尿病膀胱(DCP)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无创而有效治疗DCP的方法.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在泌尿外科、内分泌科及门诊DCP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和治疗组15例,对照组按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法并进行膀胱训练或留置尿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LGT-1000A力合膀胱仪进行治疗,电刺激参数为:电压36~70 V,电脉冲频率25~65 Hz,刺激部位为两侧膀胱角和膀胱前、后壁方位,每次治疗40 min,2次/d,5d一疗程,两疗程之间间隔1~2d,共3个疗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做尿动力学全套测定.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排尿情况、膀胱残余尿(PVR)及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残余尿/膀胱最大容量(PVR/Vmax)的变化,作相关参数的统计学处理,比较疗效差异.结果 DCP患者经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总有效率53.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VR变化值(△PVR)为(118.6 +33.4)ml,对照组治疗前后△PVR为(54.9±14.2)ml,两组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PVR/Vmax[(32.2±11.8)%]与治疗前[(61.0±19.1)%]相比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治疗后PVR/Vmax[(42.6±12.4)%]与治疗前[(55.6±21.1)%]相比,减少不明显(P>0.05).尿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治疗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6.7±2.3)ml/s]较治疗前[(3.9±1.3) ml/s]明显增大(P<0.01),对照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5.2±2.5)ml/s]较治疗前[(3.6±1.7)ml/s]增大不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最大逼尿肌压[(17.9±4.6)cm H2O]较治疗前[(11.9±3.3)cm H2O]明显增大(P<0.01),对照组治疗后最大逼尿肌压[(14.4±1.9)cm H2O]较治疗前[(12.1±2.0)cm H2O]增大不明显(P>0.05).结论 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膀胱可有效减少或消除DCP患者的PVR,治疗DCP患者逼尿肌无力,提高了DCP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硝苯地平控释剂对预防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疗效及药物副作用。方法我院2009年9月~2010年11月收治断指再植术患者,研究组56例断指再植患者术后应用利伐沙班联合硝苯地平控释剂预防术后血管危象,对照组60例断指再植患者术后应用罂粟碱、肝素钠预防术后血管危象,观察记录断指再植血管危象发生情况、血管危象救治情况、药物副作用。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再植指体血管危象发生率低,断指再植成活率高,药物副作用明显少。结论利伐沙班联合硝苯地平控释剂可以在断指再植术后广泛应用,能够降低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同时药物副作用少,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及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46.
目的总结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复发和生存情况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11例三阴性乳腺癌占同期确诊乳腺癌患者人数的9.6%。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中位年龄为46.9岁;瘤体较大,肿瘤直径〉5cm的占21.6%(24/111);临床分期以Ⅱ、Ⅲ期为主,其中Ⅱ期59.5%(66/111),Ⅲ期29.7%(33/111)。67例(60.4%)患者伴腋窝淋巴结转移,40例(36.0%)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状态对患者的总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和腋窝淋巴结N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为一种独特的乳腺癌亚型,发病年龄轻,临床分期较晚,复发转移率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7.
Cui H  Wei ZM  Cai JF  Li Y  Fan L  Hu YX  Liu L  Zhang M  Liu AM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9):1498-1503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住院患者合并高血压和糖/脂代谢紊乱的患病比例、人群分布特征和顺位及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2000年1月1日~2010年3月20日间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及卫生部北京医院的住院病案数据库进行回顾性现况调查。结果(1)入选患者4960例,男性3570例,女性1390例,平均年龄(72.2±10.4)岁。(2)高血压、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和高脂血症/脂蛋白代谢紊乱合并症患病比例在COPD患者由高到低顺位为高血压病>糖尿病/糖耐量异常>高脂血症/脂蛋白代谢紊乱,分别为40.3%、18.8%和6.9%。且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而合并高脂血症/脂蛋白代谢紊乱的患病比例在≥80岁组却明显下降。(3)女性和男性COPD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比例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40~49.9年龄段,不同性别COPD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从50岁以上各年龄组,女性COPD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比例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4)男性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的患病比例也呈增龄性改变,但女性在年龄≥80岁后,合并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的患病比例降低(P<0.05)。不同年龄组COPD患者中男女患病比例的差别从60岁以后开始出现,在60~69.9岁、70~79.9岁两个年龄段,女性合并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的患病比例高于男性(P<0.05);≥80岁女性患病比例降低但与男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男性和女性在≤80岁的COPD患者合并高脂血症/脂蛋白代谢紊乱的患病比例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0.05),且在60~69.9岁、70~79.9岁两个年龄段女性合并高脂血症/脂蛋白代谢紊乱的患病比例高于男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0岁组男性和女性的患病比例均降低,但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 4960例40岁以上COPD住院患者合并高血压和糖/脂代谢紊乱的患病比例与年龄和性别特点对临床COPD的二级预防提供了明确的靶点。  相似文献   
48.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影像诊断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免疫力正常患者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术前影像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资料和病理资料。结果:23例PCNSL中,单发16例(69.6%),多发7例(30.4%),共41个病灶,幕上39个病灶,幕下2个病灶。78.0%(32/41)病灶平扫T1WI呈等、低信号,T2WI等、稍低信号,较大的病灶中均未见血管流空;增强后70.7%(29/41)病灶呈均匀实质团块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典型的出现"缺口征"、"尖角征",并靠近蛛网膜下腔;9.8%(4/41)病灶出现囊变,可见"硬环征"。病理证实均为B细胞来源非霍奇金淋巴瘤,除1例为Burkitt淋巴瘤,其余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少,核大,染色质颗粒粗,15例(65.2%)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所有病例均未见出血、坏死,钙化。结论:PCNSL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的病例,常规MRI多可作出正确的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49.
医疗紧急情况下基于对患者的保护赋予的医疗特权,在病人自主理念深入的今天受到各种抵抗,而我国在医疗抢救立法方面对于医疗特权的法律法规标准并不统一,这也为医疗执业者的实践带来困难。探讨医疗特权行使的合法性标准,并提出构建第三方的社会支持系统或许能为弱势人群的医疗抢救提供更多的人道主义救援。  相似文献   
50.
探讨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 chloride,NC)通过影响POL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及调节转录调控因子p53和E2F的特异性结合对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该研究采用CCK8,焦磷酸测序,RT-PCR,Western blot等技术方法论证了NC通过影响POL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间接调控POLD1基因转录活性,从而降低了DNA聚合酶δ的合成效率,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的增殖。不同剂量的NC(0.5,1.0,2.0 mg/m L)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 48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增大,分别为21.1%,35.2%,92.1%,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OLD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整体上升。经方差分析,与对照组相比,1.0,2.0 mg/m L实验组的E2F结合位点甲基化率随浓度增加而增高(F=10.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 mg/m L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694)。而p53结合位点甲基化率随NC浓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F=9.76,P<0.05),其中2.0 mg/m L实验组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POLD1 mRNA和蛋白p125随NC浓度增加而下降,采用秩和检验,X2分别为40.19,36.65,P<0.05,1.0、2.0 mg/m L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氯化两面针碱可能通过调节SMMC-7721细胞POLD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影响其启动子转录调控因子的作用,从而抑制了POLD1基因表达,降低DNA聚合酶δ活性,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