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比较可活动式外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肘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2例肘关节结核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可活动外固定架治疗组和融合固定组,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可活动外固定架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4~75(42.81±9.01)岁;病程2~9(3.96±1.45)个月。融合固定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23~77 (44.08±7.44)岁;病程2~7 (3.88±1.67)个月。两组患者均行病灶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2周及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术前、术后1、12个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抗结核3周及术后1周、6个月的血沉(en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变化。结果:5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0(13.50±4.85)个月。所有患者未见混合感染、结核复发。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活动外固定架组术后2周VAS评分(5.15±0.95)与融合固定组(4.04±0.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可活动外固定架组术后1、12个月Mayo评分分别为(78.15±7.83)分、(90.19±7.13)分;融合固定组Mayo评分分别为(70.40±7.61)分、(82.60±8.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活动式外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肘关节结核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结核炎症指标控制方面疗效相当;可活动外固定治疗术后需要早期功能锻炼,不利于早期疼痛减轻,但其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可能优于融合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治疗不同病变节段及病变程度胸腰椎脊柱结核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3例患者中,1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13例行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其中2例分二期手术,21例一期手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23个月。23例均一期愈合、无复发。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植骨平均融合时间为8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纠正29°,随访期间丢失2°。瘫痪均恢复,Frankel神经功能达E级。结论:前路内固定适宜于病变节段1~2个椎体且破坏严重,后凸畸形明显,结核处于静止期,无混合感染,寒性脓肿较大及脊髓压迫伴截瘫患者;后路内固定适宜于多椎体长节段病变,尤其跳跃性脊柱结核,病灶主要位于后方,局限于单侧椎体破坏形成寒性脓肿或伴有混合感染,年龄大、体质较弱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神经功能的变化,探讨手术介入时机,评价其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3月至2017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387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78例,女109例;年龄12~86(49.9±19.1)岁;颈椎结核64例,胸椎结核86例,胸腰段结核76例,腰椎结核161例;单节段受累297例,多节段受累90例。其中62例出现神经系统损害,术前脊髓神经功能ASIA残损分级:A级5例,B级8例,C级39例,D级10例。根据术前抗结核治疗时间长短分为A组(术前接受2~4周的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256例和B组(术前接受4周的常规四联抗结核治疗)131例。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入路、术前耐药等一般临床特征上的均衡性。动态观察两组患者ESR、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Frankel分级和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3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8.3±4.5)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范围、手术入路、术前耐药等特征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共有32例术后未愈,发生率为8.27%。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VAS评分及ODI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同一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14 d,神经功能开始逐渐恢复,神经功能分级提升1~3级;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恢复52例,部分恢复8例,无改善2例。两组间患者在入院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ESR、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术前经过2~4周的抗结核治疗,ESR、CRP处于下降期或稳定期即可进行手术。对于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原则上应在术前积极处理合并症后尽早手术治疗,无须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4.
章权  章建华  童培建 《中国骨伤》2014,27(4):283-286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方案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浙江省中医院骨伤科就诊,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需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术前口服塞来昔布,术中行膝关节腔周围注射,术后口服塞来昔布、硫酸吗啡控释片.试验组术后增加使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患者于术后24h开始做膝关节功能锻炼.记录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膝关节活动角度、不良反应等.结果:术后24、48、72 h及术后1周,试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3.39±0.69,2.79±0.51,2.16±±0.52,1.07±0.57,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80±0.86,3.22±0.58,2.53±0.54,1.38±0.52.术后24、48、72 h及术后1周、2周,试验组患者的膝关节被动活动角度分别为(30.67±3.65)°,(39.17±3.96)°,(47.83±4.86)°,(93.67±7.30)°,(107.67±7.51)°;术后72 h及1、2周主动活动角度分别为(29.83±5.33)°,(78.33±8.24)°,(95.17±5.94)°;均高于对照组的(28.67±3.92)°,(36.83±4.25)°,(45.17±5.17)°,(89.83±7.25)°,(103.17±7.37)°和(24.17±10.26)°,(73.83±9.07)°,(91.33±7.42)°.试验组19例膝部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环形瘀血性压迹,5例出现局部水泡.结论:将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