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外科学   3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CT引导下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骶髂关节损伤患者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19~68岁,平均35岁。ISS评分平均19分。按Tile分类:B1型6例,B2型16例,B3型4例;C1型4例,C2型3例,C3型3例。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5d。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硬膜外麻醉下共置入48枚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结果:手术时间30~110min,平均42min;术中失血10~35ml,平均18ml。1例因肺功能障碍延迟手术,1例行开颅术,死于多脏器衰竭。术后随访3~27个月,平均17.9个月。依据骨盆创伤治疗标准,影像学评价优29例,良6例,差1例;临床评价优23例,良13例。并发症包括轻度下腰痛1例、骶尾部痛1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置钉精确,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2.
23.
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Hangman骨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适应证,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Hangman骨折患者28例。Levine-Edwards分型:Ⅰ型6例,Ⅱ型17例,Ⅱa型5例。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7例。取C2侧块中点为进针点,根据C2椎弓根的内缘和上缘走行确定进针方向,向头侧倾斜25°~30°,向中线倾斜30°~35°。应用测深器确定螺钉长度,一般为24~30mm。结果:术中未发生椎动脉损伤及其他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随访4~48个月,平均20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所有骨折均在术后6个月愈合,颈椎活动范围接近正常,未出现颈椎不稳和螺钉松动。结论:单节段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使Hangman骨折获得良好的即刻稳定性,且较少干扰上颈椎的生理功能。其适应证应限于骨折可复位的病例。  相似文献   
24.
跟骨骨折的临床解剖学观察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手术中观察分析跟骨骨折骨折块的状态,总结骨折移位的规律,指导手术中骨折复位及固定。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跟骨骨折572例,男427例,女145例;年龄17~73岁,平均37岁;为高处坠落及车祸等伤所致。记录资料较为详细完整的189例,从跟骨外侧入路观察骨折移位状态,并予以顺序复位固定。结果:189例中,术中发现最多的骨折位于跟骨后关节面部,即跟骨丘部,所有病例均涉及;其次位于Gissane角部134例(70.8%),此部使跟骨横行或斜行骨折;再次是跟骨结节部,骨折分上下两部分,118例(62.4%);较少的是跟骨远端骨折67例(35.8%)。结论:跟骨骨折有明显的规律,手术前及手术中对骨折进行详细分析评价,按照一定的程序对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25.
颈椎术后脑脊液漏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颈椎手术中脑脊液漏的外科处理措施,并观察其疗效。方法:系统回顾2004年2月至2008年2月607例颈椎手术,并对其中发生脑脊液漏的6例进行分析,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47~75岁,平均60岁;病程6个月~5年。6例中,术后1~3d发现4例,术后5d发现2例。2例采用切口旁引流,2例采用蛛网膜下腔引流,2例采用加压包扎。观察并记录处理结果。结果:脑脊液漏于1~3d停止,蛛网膜下腔引流持续10~14d,平均引流量320ml,3例有头痛、恶心、呕吐,1例出现嗜睡和低血钠症,经对症处理及静脉输液症状消失。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平均时间30个月,未发现脑脊液囊肿,感染等并发症。对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没有明显影响。结论:颈椎术后脑脊液漏及时正确处理效果较好,脑脊液渗出较多时,可采用切口旁引流和蛛网膜下腔引流。  相似文献   
26.
李明  徐荣明 《中国骨伤》2011,24(12):1051-1054
隐匿性骶骨骨折是指患者没有骶神经损伤症状,局部疼痛并不剧烈,在骨盆X线片上没有明显可见的骨折,通过螺旋CT或者MRI检查发现的一类骶骨骨折。这类损伤很少被临床医生关注。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这种损伤类型的诊治技术也有新的进展,本文就此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7.
寰枢椎复合体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胡勇  谢辉  杨述华 《中国骨伤》2007,20(3):208-210
寰枢椎作为枕颈移行部,是构成头颅旋转及屈伸运动的重要结构,因其邻近颈髓、椎动脉和颈神经等重要结构,任何原因所导致的寰枢椎和韧带的损伤,均可导致寰枢椎不稳,进一步则可压迫脊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有作者把上颈椎不稳对脊髓存在的潜在危险,称之为“上颈椎危象”[1]。本文拟就与临床有关的寰枢椎的解剖形态结构作一文献综述。1寰椎临床应用解剖寰椎外观呈椭圆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和两侧的侧块及横突构成。侧块是寰椎两侧增厚的部分,为内薄外厚的楔形,是承受重力和头部运动的主要结构,其上关节面呈肾形凹面,朝向内上…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骶髂关节损伤患者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1968岁,平均35岁。ISS评分平均19分。按Tile分类:B1型6例,B2型16例,B3型4例;C1型4例,C2型3例,C3型3例。入院至手术时间平均5d。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硬膜外麻醉下共置入48枚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结果:手术时间30110min,平均42min;术中失血1035ml,平均18ml。1例因肺功能障碍延迟手术,1例行开颅术,死于多脏器衰竭。术后随访327个月,平均17.9个月。依据骨盆创伤治疗标准,影像学评价优29例,良6例,差1例;临床评价优23例,良13例。并发症包括轻度下腰痛1例、骶尾部痛1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空心钛合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置钉精确,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9.
中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刘军  徐荣明 《中国骨伤》2007,20(6):430-432
中下颈椎(C2-C7)后路螺钉钢板(棒)固定作为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技术已被国际公认,而技术的关键就在于螺钉锚点的提供,即螺钉的植入技术。最常采用的下颈椎(C3-C7)后路螺钉植入技术是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侧块螺钉的植入技术有多种,An等[1],Grob等[2],Jeanneret等[3]及Roy-Camille等[4]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植入技巧,而最常采用的是Magerl和Roy-Camille技术。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固定技术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报道也已有很多[5-7]。不论是侧块螺钉还是椎弓根螺钉的植入均要求有可靠的解剖参考点和形态连贯性,而当患者存在颈椎先天性畸形、肿瘤、…  相似文献   
30.
人工寰齿关节设计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解剖和X线观察,测量国人寰齿关节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能替代寰齿关节功能的人工寰齿关节提供解剖数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32套正常成年人寰齿关节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前弓下缘与C2上关节面前缘间距、枢椎侧块内缘与齿状突外缘间距、寰椎前结节厚度和高度、寰椎侧块中点高度和长度、寰椎侧块宽度、齿状突高度、齿状突横径和前后径、齿状突后倾角和齿面角等23项内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研制人工寰齿关节提供形态学参数范围。据此设计仿生人工寰齿关节,在3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模拟人工寰齿关节置入手术。结果:测得寰椎前弓宽度平均为(20.45±1.53)mm,前弓下缘与C2上关节面前缘间距平均为(2.12±1.22)mm,枢椎侧块内缘与齿状突外缘间距平均(2.51±2.18)mm,寰椎前结节厚度和高度分别平均为(9.43±1.93)mm和(10.23±1.32)mm,寰椎侧块中点高度和宽度分别平均(13.68±1.38)mm和(12.98±1.52)mm,齿状突高度平均为(15.25±2.11)mm,齿状突横径和前后径平均分别为(9.69±1.38)mm和(11.26±1.02)mm,齿状突后倾角平均为(12.23±4.27)°、齿面角平均为(65.48±2.17)°。人工关节由寰椎部件、枢椎部件和配件构成。模拟手术中无椎动脉损伤和假体压迫脊髓。结论: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人工寰齿关节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又能保留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可行性技术。为了安放牢固、操作方便、保持运动功能以及避免副损伤,各部件参数有一定的选取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