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创面愈合不良的原因.方法 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腺性膀胱炎行膀胱黏膜电切术患者87例,术后创面愈合不良4例(4.6%),均为女性.对患者病史、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随访11~58个月,平均28个月.1例有盆腔放疗和糖尿病病史,术后电切创面钙化斑形成,反复出现尿路感染,5年后因出现双侧上尿路积水、膀胱容量变小,行膀胱旷置、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例有糖尿病和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病史,术后创面愈合不良,反复出血,经雄激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造血功能改善后创面疤痕愈合;1例出现创面钙化斑,随访观察,16个月后钙化斑明显减少;1例术后1个月经期前膀胱灌注后出现创缘出血并尿潴留,经电凝止血后5个月创面愈合.随访无一例发生恶变.结论 腺性膀胱炎黏膜电切术后创面愈合不良原因不明,盆腔放疗、糖尿病、造血功能异常、丝裂霉素C个体特异反应等可能是相关危险因素.对伴有上述危险因素的腺性膀胱炎患者,选择膀胱黏膜电切术及膀胱灌注化疗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92.
目的:体外培养人包皮组织来源的黑素细胞并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方法:包皮取自小儿,采用分离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消化法获得表皮细胞悬液,采用商品化培养基M254及其配套的黑素细胞生长添加因子(HMGS)培养出纯化的黑素细胞,用多巴染色及抗S-1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对培养出的黑素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培养出的黑素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有2-5个树突,呈克隆样生长,Dopa染色及S-100抗体染色阳性.结论:该种方法培养出的黑素细胞纯度高,增殖快,能有效避免成纤维细胞的污染.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PCS)宫旁静脉丛和卵巢静脉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中的表现。方法选择临床及影像学综合诊断为PCS且行全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23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分析PCS时宫旁静脉丛及卵巢静脉的表现。结果23例中,所有病例左侧宫旁静脉丛及卵巢静脉均迂曲、扩张,6例伴发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7例尚累及右侧宫旁静脉丛,右侧受累及者可于宫底部和(或)宫颈部见横向走行并连接双侧宫旁静脉丛的横行交通支。结论MSCTA能显示宫旁静脉丛和卵巢静脉迂曲、扩张,能明确诊断PCS。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小肠扭转中的价值。方法搜集行全腹CT增强扫描且经手术证实的小肠扭转患者9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行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上静脉(SMV)成像,分析其在小肠扭转中的表现。结果 9例小肠扭转患者中,6例全组小肠扭转,AV重建显示SMA左侧的空肠动脉呈螺旋状或圆弧形向右侧旋转,分支远段位于右侧,SMV及分支与同名动脉伴行;3例部分性空肠扭转显示上端局部空肠动脉分支由SMA左侧呈圆弧形向右旋转,SMV及分支未能明显显示异常。小肠扭转诊断准确率100%(9/9)。结论 MSCTA能根据空、回肠动脉的走行、分布等,为快速、准确诊断小肠扭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对兔膝骨性关节炎软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 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0 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改良伸直位固定6 周,制备兔膝骨关节炎模型。治疗组造模后立即给予ESW治疗1 次,能流密度0.1 mJ/mm2,冲击次数1000 次。各组分别于治疗后4 周处死,观察大体标本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关节软骨中IL-1β和TNF-α的水平。结果治疗组IL-1β 和TNF-α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下调(P<0.01)。结论ESW能下调兔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IL-1β、TNF-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Arg16Gly多态性在心肌纤维化发生中的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测定71例非家族性心房颤动患者的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Arg16Gly多态性,并测序确定各心房颤动患者基因型;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心肌纤维化的指标: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typeⅠprocollage,PI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typeⅢprocollage,PⅢP)浓度。比较不同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型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清PIP和PⅢP浓度。结果心房颤动患者Gly16纯合型血清PIP、PⅢP浓度分别为(123.33±45.58)ng/mL、(19.43±10.08)ng/mL,高于Gly16/Arg16杂合型(94.49±44.34)ng/mL、(15.94±5.52)ng/mL和Arg16纯合型(101.22±42.32)ng/mL、(18.39±5.97)ng/mL;单因素方差分析3种基因型血清PⅠP、PⅢ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94,P=0.022;F=5.333,P=0.027);经两两比较,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Gly16纯...  相似文献   
97.
目的:为掌握平洲社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谱及其危险因素,评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1)对我院健康管理中心2007年5月-2007年6月30日为止的所有年满18周岁的受检并已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人员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运用深圳天方达软件开发公司研发的杏林妙手和顺风耳系统以及KYN系统对该人群进行疾病风险评估,并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和分析,得到具统计学意义的社区成年人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谱。(2)2007年7月-2008年7月对整体受检人群进行为期12个月的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强调合理膳食、戒烟戒酒、运动量化干预、心理平衡等,并对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定期进行监测。(3)经过为期12个月的社区综合干预后于2008年7月对受检人群进行全面的复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对比。结果:综合干预12个月后复检人群高血压发病率由19.85%下降到15.60%、脂肪肝发病率由13.33%下降到10.14%、血糖升高发病率由7.64%下降到5.62%等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P〈0.05)。干预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符合国内外众多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数据。结论:在社区基础上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干预不仅可行.而且是有效的。是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改进型Twin-block矫治器矫治青春期下前牙先天缺失安氏Ⅱ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青春期下前牙先天缺失安氏Ⅱ类错患者26例,均采用改进型Twin-block矫治器进行连续矫治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结果。结果:患者治疗前后除SNA、MP-FH、Y轴角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变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26例患者治疗后下颌体平均增长2.51 mm,下颌升支平均增长3.15 mm,下颌骨前移,上下颌骨矢状不调明显改善,所有患者治疗后侧貌均明显改善,覆覆盖均有所减少。结论:改进型Twin-block矫治器矫治青春期下前牙先天缺失安氏Ⅱ类错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了解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城乡结合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本地8228名18岁以上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员进行入户面对面进行调查。结果实际调查居民8228人,慢性病患者2111人,慢性病患病率为25.66%,其中男性为27.52%、女性为24.03%。位居前4位的疾病依次为高血压(18.80%)、糖尿病(2.59%)、慢性鼻炎(1.73%)和慢性胃肠道疾病(1.19%)。影响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因素为年龄(OR=1.892~5.372)、性别(OR=1.524)、婚姻状况(OR=2.203~4.440)、文化程度(OR=0.624~0.544)、职业(OR=0.719~1.408)、吸烟(OR=1.418)、主动获取保健知识(OR=1.385)、超重(OR=2.152)。结论南海城乡结合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鼻咽炎、慢性胃肠道疾病是主要慢性病,应大力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遏制慢性病流行。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8年1月-2009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TIA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双嘧达莫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降纤酶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TIA终止小于1 d者观察组26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梗塞患者观察组1例.对照组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为77.1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降纤酶治疗TIA效果更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