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1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16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9篇
临床医学   132篇
内科学   58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2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766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331篇
  8篇
中国医学   1292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96篇
  2021年   339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314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51.
小儿间质性肺炎是儿科少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归属中医肺炎喘嗽范畴,病因责之于外邪入侵、内脏虚损,病机以肺气郁闭为核心,临床可见痰热闭肺、痰热壅肺、肺脾气虚等证型。谢静副教授临床上基于内外合治,内以分期辨证论治,外取"简、便、廉、验"之功,发挥中医药优势,对小儿间质性肺炎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4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长春西汀注射液,3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阿加曲班注射液,2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1次/d,或10 mg微量泵缓慢泵入,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IHSS、BI指数、mR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和肽素(CP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N端前脑钠肽(NT-pro BNP)和亲和素A(CyPA)值。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44%,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明显下降(P0.05),BI评分指数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NIHSS、BI指数、mRS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黏度(WBV)和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PV、HCT和WBV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PP、CyPA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IGF-1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0.01)。结论阿加曲班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臭牡丹提取物对H22实体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与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皮下接种H22瘤株建立小鼠H22实体移植瘤模型。6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氟尿嘧啶(5-Fu)组和臭牡丹高、中、低剂量(2.18、1.09、0.55 g/kg)组,每组12只,各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Fu(25 mg/kg,1次/d)及不同浓度的臭牡丹提取物干预。连续给药14 d后处死,检测小鼠体质量变化、抑瘤率及脾脏和胸腺指数;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臭牡丹高、中剂量组小鼠的肿瘤质量均显著降低(P<0.01),胸腺和脾脏指数显著增加(P<0.05);同时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臭牡丹提取物能够抑制H22实体移植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Bcl-2比值和免疫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54.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与调节胆固醇代谢密切相关蛋白,属前蛋白转化酶家族。PCSK9可通过调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进而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近来研究表明,PCSK9基因多态性位点双向调节胆固醇水平。认识这些多态性位点,对于评估疾病严重性、预后或药物治疗反应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就PCSK9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C反应蛋白诱导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随机将分离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C反应蛋白各浓度组(1.0、2.5、5.0 mg/L);③C反应蛋白(5.0 mg/L)+非诺贝特(10.0μmol/L)组;④非诺贝特组(10.0μmol/L)。加入不同浓度的C反应蛋白干预,或预先加入非诺贝特作用4 h,再加入5 mg/L C反应蛋白,培养7天后行SA-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并计数每组衰老细胞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表达。免疫印迹杂交法半定量测定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结果 (1)不同浓度的C反应蛋白与内皮祖细胞培养后,C反应蛋白促进内皮祖细胞的衰老,且C反应蛋白对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影响随着C反应蛋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5 mg/L C反应蛋白组对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影响最显著(P<0.01)。加入10μmol/L非诺贝特后能减少C反应蛋白诱导的衰老细胞数量(P<0.01)。(2)C反应蛋白作用内皮祖细胞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表达随着C反应蛋白作用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加入非诺贝特10μmol/L后可以明显逆转C反应蛋白诱导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表达下调(P<0.01)。(3)C反应蛋白抑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但在加入10μmol/L非诺贝特后能明显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P<0.01)。结论 (1)C反应蛋白削弱内皮祖细胞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引起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逆转录下降,从而使端粒酶活性下降,最后加速内皮祖细胞的衰老,从而影响内皮祖细胞的功能。(2)非诺贝特活化人端粒酶逆转录酶,抑制C反应蛋白诱导的细胞衰老,可能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上调有关,从而起到保护内皮祖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脂质紊乱和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能力是决定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与转归的关键。大量文献及研究结果显示,小凹以及小凹蛋白1既在荷脂细胞胆固醇流出中发挥转运中心和关键分子作用,也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介导抗炎的信号转导作用。因此,小凹以及小凹蛋白1可能是荷脂细胞胆固醇逆向转运和炎症应答的共同分子平台。  相似文献   
57.
58.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来源于多种组织,具有多向细胞分化潜能和自我细胞更新的多能干细胞,可对多种眼部疾病发挥治疗作用。研究表明,MSCs的生物学功能与其分泌的外泌体(MSC-Exo)有密切联系。相较而言,MSC-Exo的生物性能更加稳定,且不具有成瘤性,因此有望成为MSCs生物学功能的有效替代物。本文对MSC-Exo在眼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讨论,以期为MSC-Exo在眼部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其亚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体外扩增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对920例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920例标本共检出HPV感染508例,总感染率为55.22%。23种亚型共检出21种,高危亚型MM4及低危亚型44未检测出;感染率居前五位的基因亚型是HPV-16 238例(24.74%),HPV-11 100例(10.4%),HPV-6 95例(9.88%),HPV-58 84例(8.73%)和HPV-33 75例(7.8%)。单一基因型感染285例,占总感染数的56.1%;多重感染223例,占总感染数的43.9%。<20、20~29、30~39、40~49和≥50岁五个不同年龄组阳性感染构成比分别为1.97%、25.78%、37.60%、23.43%和11.22%。结论北京地区妇女宫颈HPV感染率较高,HPV感染高发年龄段为20~49岁性活跃阶段女性,HPV基因分型检测技术对宫颈癌预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0.
糙叶五加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基于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和小胶质细胞BV2为生物活性导向模型研究糙叶五加Acanthopanax henry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糙叶五加茎甲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反式对羟基肉桂酸(2)、反式咖啡酸甲酯(3)、咖啡酸(4)、反式松柏醛(5)、丁香醛(6)、香草醛(7)、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8)、反式芥子醛(9)、十一烷二酸单甲酯(10)、(-)-芝麻素(11)、3-O-咖啡酰奎宁酸(12)、5-O-咖啡酰奎宁酸(13)、1,3-双咖啡酰奎宁酸(14)、1,4-双咖啡酰奎宁酸(15)、1,5-双咖啡酰奎宁酸(16)、豆甾醇(17)、β-谷甾醇(18)。结论化合物10为首次从五加科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12、14、17、18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