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42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9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263篇
预防医学   61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160篇
中国医学   73篇
肿瘤学   4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中,甲状腺功能基因钠碘转运体基因(NIS)和甲状腺抑癌基因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改变的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分别检测NIS和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况.结果 ①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IS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②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③功能基因NIS启动子甲基化发生显著高于抑癌基因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P<0.05):功能基因NIS和抑癌基因RASSF1A的启动子的甲基化呈正相关(rs=0.41,P<0.05).结论 RASSF1A基因和NIS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是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或发展过程中的分子事件,两者的基因甲基化提示呈一定正相关,可能相互影响共同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观测缺血性脑卒中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了解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与颅外段颈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并登记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颈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斑块性质.结果 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54例,其中675例(79%)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超检查,OCSP各亚型构成比如下:部分前循环梗死占32.7%,腔隙性脑梗死占26.1%,完全前循环梗死占23.0%,后循环梗死占18.2%.颅外段颈动脉狭窄215例(31.9%),其中颈动脉狭窄≥50%包括颈动脉闭塞在内共93例(13.8%).在386例(57.2%)患者中共检出515个粥样硬化斑块,其中不稳定斑块占51.0%,发生部位以颈动脉分叉处最常见,占61.5%(317/515).OCSP亚型间比较,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部分前循环梗死发生率最高(14.5%),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完全前循环梗死发生率最高(22.6%),且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最高(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病变常见,OCSP分型可能与颈动脉病变有相关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cidence of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plaque nature,an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 (OCSP) classification and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in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From Jan. 2008 to Dec. 2009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the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to hospital were registered, and by neck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he degree of carotid stenosi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were recorded.Results Eight hundred and fifty-four cases of ischemic stroke were registered in two years, of which 675 cases (79%) underwent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examination. The proportion of ischemic stroke subtype according to OCSP criteria was as following: 32.7% for 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 23.0% for tot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 18.2% for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s and 26.1% for lacunar infarcts. In 215 cases of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31.9%), there were 93 cases (13.8%)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50% including occlusion. Five hundred and fifteen carotid plaques were found in 386 cases (57.2%), Composed of 263 unstable plaque (51.0%),carotid plaque were commonly seen most in the carotid bifurcation 61.5% (317/515). Among OCSP subtypes, the propotion of 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as the highest for PACI patients and the propotion of moderat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unstable plaque were the highest for TACI patients(P<0.05). Conclusions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disease is common, the carotid artery disease is different among OCSP subtypes, the type can be used to predict 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B型利钠肽(NT-BNP)在心源性哮喘与肺源性哮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300例患者,其中,心源性呼吸困难(甲组)和肺源性呼吸困难(乙组)各150例,体检健康者150例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浆NT-BNP浓度,分析各组之间血浆NT-BNP浓度的差异。结果:甲组血浆NT-BNP浓度显著高于乙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NT-BNP有助于快速准确鉴别心源性哮喘和肺源性哮喘。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δ阿片受体激动剂——右旋2-丙氨酸,5-亮氨酸脑腓肽(DADLE)是否具有保护成年兔离体心肌少受或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以探讨新的心肌保护方法和机制。方法30只兔制作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对照组:采用标准心脏停搏液灌注;组1:标准心脏停搏液+DADLE(1mg/kg)灌注;组2:标准心脏停搏液+纳洛酮(3mg/kg)灌注。3组心脏停搏后分别进行再灌注。检测3组缺血前、后左心室发展压(LVDP)、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缺血后3组间LVDP和LD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 LVDP高于组2和对照组(69.8±5.8mmHg vs.23.4±3.9mmHg;69.8±5.8mmHg vs.37.9±4.7mmHg;P〈0.05),而LDH低于组2和对照组(1272.6±59.1U/L vs.2764.4±27.7U/L,1272.6±59.1U/L vs.1884.4±37.5U/L;P〈0.05)。组1心肌细胞凋亡率低于组2和对照组。心肌超微结构显示:组1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组2线粒体结构损伤严重;对照组线粒体轻度损伤。结论应用DADLE灌注心肌可诱导心肌细胞冬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肾绞痛内引流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经膀胱镜下置入输尿管双J管支架治疗妊娠合并肾绞痛31例。年龄为23~37岁,平均28岁。发病孕周为9~30周。结果31例全部顺利置入输尿管双J管;症状逐渐消失,11例有发热的患者24 h以内体温正常,21例行剖宫产术、10例正常分娩,所有胎儿发育正常。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经膀胱镜下置入输尿管双J管支架治疗妊娠合并肾绞痛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宫颈癌组织Bcl-2基因的表达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法对正常宫颈组织38例、各级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组织106例、宫颈癌组织66例中Bcl-2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PCR方法对66例宫颈癌组织中HPV表达进行检测及分型。结果Bcl-2在各宫颈组织中均有表达,宫颈癌组Bcl-2阳性表达率(57.6%),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15.8%)和CINI组(19.4%),P均〈0.01;高于CINⅡ组(28.6%),P〈0.05;与CINlI组(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与HPV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Bcl-2蛋白在HPVl6/18阳性宫颈癌组织和HPV其他型别阳性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l-2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Bcl-2蛋白的高表达与宫颈癌HPV感染相关,但与HPV型别关系不大。Bcl-2蛋白可能成为宫颈癌诊断和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 收录发病72 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C 10 d组、RIPostC 14 d组和对照10 d组、对照14 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 d时、14 d时和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 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14 d时、90 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 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C 10 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 d时和78 d时),而在RIPost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 d时,与对照10 d组和对照14 d组相比,RIPostC 10 d组和RIPostC 14 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0.05);Mo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0.05)。与RIPostC 10 d组相比,RIPostC 14 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C 10 d和14 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C治疗10 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08.
急性脑梗死致残率高,约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负担.为探讨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与早期康复的相关性,笔者对2005-08~2008-08在我科住院的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9.
64排螺旋CT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CT 3D-CTA)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影(MIP)后处理;筛选16例VBD患者,分析、分型及总结MSCT 3D-CTA资料.结果 16例VBD病例中,Ⅰ型7例,Ⅱ型6例,Ⅲ型3例.结论 MSCT 3D-CTA为VBD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10.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 AChR-Ab)介导的、T细胞依赖和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多是由于机体胸腺发育异常或其他原因产生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破坏突触后膜运动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 导致出现一系列肌无力的临床症状,如疲劳、虚弱、四肢无力等,呼吸肌受累常常是致命的死因.近年来,随着对MG发病机制及新疗法的深入研究和开展,该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临床疗效也明显提高.现就其免疫治疗方面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