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4篇
  1篇
中国医学   3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优选安神胶囊提取液的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以喷雾干燥成品的水分作为指标,对进风温度、排风温度以及药液的相对密度进行考察.结果正交实验法设计的三个因素中,进风温度与浸膏的相对密度对成品的水分影响较显著.结论综合成品的收率与水分,最佳的喷雾干燥工艺为:进风温度160℃,排风温度75℃,浸膏的相对密度1.10 g/ml(60℃热测),其成品的收率为96.2%,水分为3.46%.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绶草内生真菌与其宿主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为阐明药用植物真菌与宿主植物产生相同或相似化学成分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HPLC法对绶草及其内生真菌各提取部位进行色谱分析,并利用SPSS16.0软件对色谱结果进行聚类,得到绶草内生真菌之间化学成分的相关性。结果 绶草内生真菌石油醚提取物的聚类规律不明显;醋酸乙酯提取物及水饱和正丁醇提取物均表现为分离自同一部位的真菌倾向于聚类在同一分支,相同种属的内生真菌同样倾向于聚类在同一分支,且以醋酸乙酯提取物表现最为明显。结论 绶草内生真菌石油醚提取物之间的相关性最小,醋酸乙酯提取物与真菌分离部位相关性最为明显,与真菌的种属同样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3.
目的:对忍冬藤与其伪品金银忍冬藤、连翘茎进行比较和鉴别。方法:按生药学常规方法对忍冬藤、金银忍冬藤及连翘茎在基源、性状、显微方面进行比较和鉴别。结果:忍冬藤、金银忍冬藤及连翘茎在基源、性状及显微特征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方法简便、可靠,为保证忍冬藤药材质量提供了有效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分离得到毛脉酸模内生真菌并分析其优势菌群化学成分相似度。方法分别从毛脉酸模根、茎、叶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并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分析菌群化学成分相似度。结果自1年生毛脉酸模中共分离得到42株内生真菌,通过形态鉴定初步确定了4目、5科、8属;其中曲霉属(23.8%)、链格孢属(21.4%)以及丝核属(16.7%)为优势菌群;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种属的内生真菌中,化学成分相似度较高的都分离自宿主同一部位。结论毛脉酸模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生物多样性,其分布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特异性,且同一种属内生真菌的化学成分与其分离部位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5.
中药葛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根临床上主要用于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为了更好地利用推广,本文主要介绍葛根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根据近年来二十余篇文献,对以上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6.
通过文献检索,对近几年^60Co-γ射线辐照灭菌在中药材、中成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及与其他灭菌方法的对比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7.
目的:优选牛蒡子中牛蒡苷的闪式提取工艺。方法:以牛蒡苷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牛蒡子闪式提取法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牛蒡子闪式提取的最优工艺是加10倍量60%乙醇闪式提取1.5 min。结论:闪式提取法操作简便、高效经济、提取率较高。  相似文献   
48.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药效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中药药动学研究经历了从“单成分、单靶点”到“多成分、多靶点”的转变,相应的药动学评价模式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从最初针对单体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到以单成分研究单味中药及复方的药动学,再到多组分整合药动学,以及之后的以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式评价复方药动学。对以上中药药动学评价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9.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药效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中药药动学研究经历了从“单成分、单靶点”到“多成分、多靶点”的转变,相应的药动学评价模式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过程,从最初针对单体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到以单成分研究单味中药及复方的药动学,再到多组分整合药动学,以及之后的以药动学一药效学结合模式评价复方药动学。对以上中药药动学评价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0.
利用多效膜蒸馏技术对中药提取液进行浓缩.考察了进料温度T1、料液加热温度T3和料液流量对膜通量和造水比的影响.结果显示T1升高时膜通量下降而造水比升高;T3升高时膜通量和造水比随之增加;料液流速增加会使膜通量增加,而造水比随之降低;随着浓缩的进行,膜通量和造水比逐渐降低.通过30d连续操作,发现膜组件的操作性能保持稳定.说明使用多效膜蒸馏可将中药提取液浓缩16倍以上,操作温度为70℃时,膜通量可达3L·m-2.h-1,造水比可达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