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1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8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1篇
内科学   81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592篇
预防医学   44篇
眼科学   39篇
药学   153篇
  1篇
中国医学   1298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09篇
  2023年   38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50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研究僵蚕抗凝血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作用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僵蚕注射液(600μg/mL,300μg/mL,150μg/mL)加入凝血酶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中,培养12h后收集细胞液,观察不同浓度的僵蚕注射液对凝血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作用的影响。结果僵蚕大、中、小剂量组较凝血酶组均能明显增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分别为(0.460±0.010)U/mL,(0.457±0.019)U/mL,(0.366±0.014)U/mL(P〈0.01);同时也可降低纤溶酶原活化素抑制物(PAI)活性,降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含量,与凝血酶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僵蚕注射液可以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内皮细胞释放作用,此作用与僵蚕的抗凝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心肌急性缺血的一组临床表现,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生机制包括炎症反应、斑块破裂及随后的血栓形成、进行性机械梗阻和动力性梗阻,引起冠状动脉不同程度堵塞,造成心肌血和氧供应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43.
《中国药房》2015,(3):339-343
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干预高血压病炎症反应的疗效及安全性,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他汀类药物干预高血压病炎症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4项RCT,合计6 2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收缩压[WMD=-6.33,95%CI(-8.33,-4.33),P<0.000]、舒张压[WMD=-3.60,95%CI(-5.14,-2.06),P<0.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反应蛋白[WMD=-1.65,95%CI(-2.03,-1.26),P<0.000]、肿瘤坏死因子α[WMD=-1.87,95%CI(-2.24,-1.50),P<0.000]、白细胞介素6[WMD=-3.11,95%CI(-3.50,-2.72),P<0.0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改善患者各项炎症反应指标。由于纳入研究整体质量不高,该结论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行长期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44.
《临床医药实践》2015,(10):736-738
目的:观察复方黄连膏促进低位单纯型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作用的临床疗效,为该方应用于低位单纯型肛瘘术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60例低位单纯型肛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术后每天便后换药1次。治疗组予复方黄连膏纱条换药。对照组予凡士林纱条换药。观察记录患者术后出现新生上皮的最早时间和促进创面愈合时间,记录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创面肉芽色泽状态积分及术后21 d的临床综合疗效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术后新生上皮出现的最早时间、创面愈合天数、创面肉芽色泽状态积分及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黄连膏对促进低位单纯型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作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结肠癌性急性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01/2006—01我院36例急性梗阻性结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中回盲部和升结肠癌11例,横结肠癌9例,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癌16例。急诊一期切除吻合23例,捷径手术4例,择期手术9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1年以上生存率为94.44%(34/36),死亡2例。结论 对结肠癌并急性梗阻的治疗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圆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方法 将60例LD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圆利针针刺腰肌拮抗肌群(竖脊肌和腰大肌)疗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针刺疗法,穴位选取肾俞、大肠俞、委中等.6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量表评定腰椎功能,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因素内(时点)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572.19,P<0.01),治疗前、第1个疗程结束时、第2个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前一时点显著升高(P<0.05);因素间(组别)的主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2.317,P=0.133).第1个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37);第2个疗程结束时,两组临床疗效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9).结论 圆利针疗法的短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长期疗效与常规针刺相当.  相似文献   
47.
目的 研究六味地黄汤水提醇溶部位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及肾脏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再行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且空腹血糖(FBG)≥16.7 mmol/L的大鼠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罗格列酮组和六味地黄汤水提醇溶部位组,观察给药1个月后大鼠空腹血糖(FBG)和大鼠胰岛、肾脏组织的形态结构.结果 六味地黄汤水提醇溶部位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FBG值(P<0.01),对其受损的胰岛及肾脏有修复作用.结论 六味地黄汤水提醇溶部位能够修复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及肾脏,胰岛及肾脏是具干预2型糖尿病作用的靶位之一.  相似文献   
48.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弦脉脉图参数的特异性变化,为"计算机脉象仪"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计算机脉象仪"对105例弦脉进行脉图采集及参数分析,并与175例平脉作为对照组比较。结果弦脉组年龄与脉图参数U2呈负相关,收缩压与脉图参数U3、D3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指数与各参数无相关性,脉图参数对性别无特异性。弦脉组与平脉组相比,年龄明显偏大,血压和体质量指数明显偏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弦脉脉图参数较平脉组U2、D2明显偏低,U3、D3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1、T1、T2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弦脉的脉集特点能通过"计算机脉象仪"的脉图参数得到客观化地体现。  相似文献   
49.
“肝病实脾”法对ACLF大鼠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解毒化瘀法为对照,研究"肝病实脾"法之解毒化瘀、益气健脾法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大鼠胃肠动力学及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解毒化瘀)及实验组(解毒化瘀+健脾),采用牛血清白蛋白致敏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然后用D-氨基半乳糖(D-gal)腹腔注射急性攻击建立慢加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实验组在牛血清白蛋白攻击的同时用中药健脾颗粒至处死前7 d加用解毒化瘀颗粒进行灌胃治疗,对照组在处死前7 d用解毒化瘀颗粒灌胃治疗进行对照。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后处死,其余各组于造模后处死,检测各组大鼠门静脉内毒素、胃动素水平、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结果模型组门静脉内毒素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胃动素水平下降(P<0.01),胃内残留率显著增加、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实验组在造模后观察指标与模型组比较,门静脉内毒素水平降低(P<0.01),胃动素水平升高(P<0.01),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小肠推进率提高(P<0.01);实验组在造模后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内毒素水平降低(P<0.01),胃动素水平升高(P<0.01),胃内残留率降低(P<0.05)、小肠推进率提高(P<0.01)。结论 ACLF大鼠模型胃动素及胃肠动力存在异常,增强胃肠动力提高胃动素水平,改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是"肝病实脾"法治疗ACLF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脊伤颗粒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运动功能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大鼠32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118只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打击器制作大鼠SCI模型,将造模成功的9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甲基强的松龙组(下称甲强龙组)、脊伤颗粒组.分别给予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甲强龙组尾静脉注射药物,脊伤颗粒组予以相应药物灌胃.在给药后1、3、7、14 d的4个不同时间点采用BBB行为学功能评分;再分批处死大鼠,取出SCI组织用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aspase-3表达阳性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结果 (1)BBB运动功能评分方面,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评分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脊伤颗粒组、甲强龙组评分高(P<0.05);与甲强龙组比较,SCI后1、3d,脊伤颗粒组评分偏低,(P<0.05),SCI后7、14 d脊伤颗粒组评分偏高(P<0.05).(2)在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和细胞凋亡率方面,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数值偏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甲强龙组、脊伤颗粒组平均数值低(P<0.05);与甲强龙组比较,SCI后1、3d,脊伤颗粒组平均数值偏高(P<0.05),SCI后7、14 d,脊伤颗粒组平均数值偏低(P<0.05).结论 脊伤颗粒能部分恢复SCI后模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可明显抑制细胞Caspase-3表达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