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口服避孕药不同用法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佛山市顺德区桂洲医院妇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门诊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型手术治疗后70例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给予连续应用口服避孕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周期性口服避孕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依从性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患者依从性较好,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保守性手术后给予连续口服避孕药治疗疗效确切,有效降低复发率,且被广大妇女所接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添加辅食的时间、种类、方式、频率对乳牙萌出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大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科及容桂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24月龄儿童107例进行生长发育、体格监测、口腔常规检查及记录辅食添加、喂养情况随访,统计分析辅食添加与乳牙萌出的关系.结果 添加辅食初始时间与牙齿初萌年龄明显正相关,与6月龄、9月龄牙齿数目及6~9月龄牙齿增加数目明显负相关;4~6月龄辅食添加频率与6月龄牙齿数目明显负相关;4~6月龄蔬菜、水果添加率与12月龄、18月龄牙齿数目、6~12月龄牙齿增加数目明显负相关;辅食添加早期的喂养方式对乳牙萌出时间、各年龄乳牙数目及乳牙增加数目没有影响.结论 添加辅食的时间、种类、频率对乳牙的萌出有一定影响,正确指导父母对婴儿进行辅食添加,有利于乳牙的生长.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移位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7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64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男40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6岁.按Letournel-Judet方法分型:后壁骨折16例,后柱骨折2例,前柱骨折2例,横行骨折8例,后柱伴后壁骨折8例,横行伴后壁骨折6例,T形骨折6例,前柱伴后壁横行骨折2例,双柱骨折14例.根据不同骨折类型,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32例,髂腹股沟入路16例,前后联合入路(髂腹股沟切口+K-L入路)16例,复位后应用骨盆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3 h,术中平均失血量为800mL.所有患者术后获8~4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患者伤后2周内手术者53例,其中解剖复位39例,满意复位10例,不满意复位4例,复位优良率为92.5%.伤后2~3周后手术者11例,其中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5例,不满意复位2例,复位优良率为81.8%.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优37例,良13例,可8例,差6例,优良率为78.1%.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3例(Ⅱ~Ⅲ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 结论 对于移位髋臼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开放复位策略、尽早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4.
欧鸿儒  贾红明  李苒光  张水兴  张金娥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31-1233
目的:探讨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13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CT及MRI表现.观察项目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内部结构、边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结果:13例均为青壮年患者,单发病灶,位于前中上纵隔,病灶最大截面直径约63 mm.CT表现为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坏死,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轻度强化.4例行MRI扫描,T1WI示病灶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肿瘤内信号不均匀,12例伴有出血、坏死灶,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度~中度强化.病灶边界欠清,其中11例病变与纵隔血管间脂肪间隙消失,10例可见病变周围结构受侵犯,9例血管受侵,3例合并上腔静脉闭塞,6例累及心包,3例侵犯前胸壁及胸骨.结论:纵隔原发性恶性生殖细胞瘤CT和MRI表现具有恶性肿瘤侵袭性的特征,但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恶性生殖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特别是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病.其早期、正确的诊断常显得非常困难,代表心肌损伤的生化指标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仍缺乏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survivin、bcl-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36例、乳腺癌前病变组43例(其中乳腺不典型增生21例,乳腺单纯性增生22例),正常乳腺组20例的survivin和bcl-2蛋白表达的强度,并进行定量计分分析。【结果】乳腺癌组、乳腺癌前病变组、正常乳腺组的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11%、37.21%和10.00%,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survivin蛋白表达分值分别为1.03±1.05、0.50±0.74和0.25±0.55,其阳性率及计分值随乳腺组织恶性程度加重而增加(P〈0.05)。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22%、27.91%和15.00%,bcl-2蛋白表达分值分别为:0.80±1.01、0.41±0.69和0.20±0.52,随乳腺组织恶性程度加重而阳性表达率和分值也随之增加(P〈0.05);但乳腺癌组survivin蛋白表达与bcl-2蛋白表达间无相关性(rs为0.308)(P〉0.05)。【结论】乳腺组织survivin和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预示着组织恶变。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思力华在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中重度COPD患者80例进行资料分析,对照组采用思力华治疗,试验组采用舒利迭联合静脉思力华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5%(P<0.05),试验组患者咳嗽、气促、喘息以及哮鸣音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重度COPD患者采用舒利迭联合静脉思力华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986-987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合用二甲双胍缓释片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接诊的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的单双号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胰岛素泵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予以胰岛素泵合用二甲双胍缓释片的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BG、2h BG、HOMA-β、TC明显低于对照组,HOMA-IR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98,P0.05)。结论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胰岛素泵合用二甲双胍缓释片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将89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1例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入门溶栓时间、溶栓后IRA再通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入门溶栓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平均缩短1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IRA再通率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缩短AMI患者入门溶栓时间,提高溶栓后IRA再通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AMI静脉溶栓效果。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老年人直立性低血压(OH)单日内、连续周间和相隔1年的变异性。方法对广东省佛山市某街道3所老人院居住者进行调查。直立性血压变化测量方法为患者平卧5 min后测量卧位血压,站立后测量1 min,3 min血压。以站立后1 min和(或)3 min测量的收缩压下降≥20 mm 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判断为OH。分别测量第1天早餐前、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以及第8天午餐前、第15天午餐前直立性血压变化,分析不同时间段OH的检出率以及符合OH标准不同次数患者的百分比。1年后随访复测午餐前直立性血压变化。结果共纳入162例老人院居民,站立后1 min收缩压变化值算术均数为-1.2 mm Hg,极差为120 mm Hg,四分位数间距为19 mm Hg,标准差为15.1 mm Hg,变异系数为-1 258.3%。第1天早餐前、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OH的检出率依次为16.7%、19.8%、11.7%、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第1天、第8天、第15天午餐前OH的检出率分别为19.8%、17.9%、16.7%(P=0.662)。同日4次测量符合1次、2次、3次、4次OH标准的患者依次有22.2%、9.3%、4.9%、0.6%。相隔1周3次午餐前测量符合1次、2次、3次OH标准的患者依次有19.1%、9.3%、5.6%。在第1天午餐前32例OH患者中,在第1天早餐前、午餐后、晚餐前以及第8天午餐前、第15天午餐前依次有37.5%、18.8%、18.8%、34.4%、46.9%再出现OH。持续性OH(6次测量有≥3次符合OH标准)患者站立后不适发生率较高。OH发生在站立后1 min的比例较3 min的高(14.1%vs.4.3%,P<0.01),站立后收缩压下降值达OH标准的比例较舒张压下降值达OH标准的比例高(10.8%vs.7.8%,P=0.01)。1年后复测午餐前OH检出率无差别,7.1%居民2次测量直立性血压变化均达到OH标准。结论单日内和连续周间、相隔1年个体OH存在显著的变异性,可重复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