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蒙成药德都红花-7味散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长期口服德都红花-7味散产生的毒性反应,为临床提供安全用药依据。方法:取wiste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德都红花-7味散低剂量组(1.34g.kg-1.d-1)、高剂量组(5.36g.kg-1.d-1),连续灌胃给药6个月,观察实验动物外观体征、体重、给药后的反应;检测血常规、凝血四项、血液生化指标;计算脏器指数,常规对主要脏器做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连续灌胃给药6个月和停药1个月后,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脏器系数、血常规分析、凝血四项均无明显改变。生化检测中给药六个月后德都红花-7味散高剂量组ALT、AST、CRE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停药后1个月生化检测CRE仍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它检测项目均无明显改变。组织病理学检查各脏器均未发现明显的病理改变。结论:德都红花-7味散在临床剂量的120倍,即5.36g/kg内给予大鼠长期灌胃给药较安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安全性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蛋白Clusterin、p27和Survivin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前列腺癌组织和47例前列腺增生组织Clusterin、p27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结果:前列腺癌组织Clusterin、p27和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 (51/68)、72.1%(49/68)和67.6% (46/68);前列腺增生组织Clusterin、p27和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5%(12/47)、19.1% (9/47)和23.4% (11/47).Clusterin、p27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在前列腺癌组织和前列腺增生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lusterin、p27和Survivin 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转移情况具有相关性,P<0.05.前列腺癌组织Survivin与Clusterin、Survivin与p2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联合检测Clusterin、p27和Survivin蛋白有助于对进展性前列腺癌细胞的侵袭力作出正确评价,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Survivin、突变型p5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行TUR—BT术切除BTCC标本组织石蜡切片中Survivin,突变型p53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20例正常膀胱黏膜为对照。结果:Survivin在BTCC标本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0.0%(42/60),而正常对照组中无1例呈阳性表达;Survivin表达与BTCC的初发、复发、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P〈0.05),但与肿瘤数目,临床分期无关(P〉0.05);突变型p53在BTCC标本中表达阳性率为65.0%(39/60),与对照组阳性率35.0%(7/2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TCC的初发、复发、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P〈0.05),它与肿瘤数目无统计学意义(P〉0.05),BTCC中Survivin和突变型p5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在膀胱移形细胞癌中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在BTCC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Sur—vivin和突变型p53对临床医生判断BTCC的预后有着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东  王超奇 《现代肿瘤医学》2015,(14):2008-2010
目的:研究组织抑制剂1(TIM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肠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80例结肠癌组织和50例正常结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IMP-1和VEGF在结肠癌组织及正常结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结肠癌组织中TIMP-1和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43.8%(35/80)、78.8%(63/80),TIMP-1和VEGF在正常结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84.0%(42/50)、30.0%(15/50),二者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P-1和VEGF蛋白表达与结肠癌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转移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织中TIMP-1和VEGF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r=-0.436)。结论:联合检测TIMP-1和VEGF,可作为反映结肠癌进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urvivin、Caspase-3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行TUR-BT术切除膀胱癌标本组织石蜡切片中Survivin、Caspase-3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5例正常膀胱黏膜为对照。结果:Survivin在膀胱癌标本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0.9%(39/55),而正常对照组中无一例呈阳性表达。Caspase-3在膀胱癌标本中表达阳性率为36.4%(20/55),与对照组阳性率80%(12/1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关联(P<0.05)。它与肿瘤数目、膀胱癌的初发和复发、病理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表达与膀胱癌的初发和复发、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肿瘤数目无关。膀胱癌中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rvivin在膀胱癌中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对临床医生判断膀胱癌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德都红花-7味散原药方及优化方对肝纤维化大鼠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原药组、优化组。大鼠ip 30%CCl4橄榄油溶液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同时1次/日ig给药,阳性药组给予秋水仙碱片0.4 mg·kg-1;原药组给予德都红花-7味散0.6 g·kg-1;优化组给予德都红花-7味散优化方0.6 g·kg-1。连续40 d后处死大鼠。取肝脏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和Ⅰ,Ⅲ型胶原分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肝组织匀浆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mRNA表达变化。结果:天狼星红染色模型组Ⅰ,Ⅲ型胶原纤维较正常组增多,阳性药组、原药组、优化组Ⅰ,Ⅲ型胶原纤维较模型组减少。与正常组比较,酶联免疫法检测模型组Ⅳ型胶原,H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原药组、优化组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HA含量明显降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模型组Ⅰ型胶原mRNA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较正常组上调(P0.01)。阳性药组、原药组、优化组Ⅰ型胶原mRNA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较模型组下调(P0.01)。原药组、优化组Ⅰ型胶原mRNA表达较阳性药组下调(P0.05)。优化组Ⅰ型胶原mRNA表达较原药组下调(P0.05)。结论:德都红花-7味散原药方与优化方是通过抑制Ⅰ型胶原mRNA和Ⅲ型胶原mRNA的转录,达到阻断或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德都红花-7味散优化方优于原药方。  相似文献   
17.
评价蒙药明目十一味丸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DRⅠ期患者120例(120眼),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蒙药组和对照组各60例,蒙药组加用明目十一味丸,对照组加用羟苯磺酸钙胶囊,一个疗程28 d,共3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记录N1区域和P1区域的潜伏期、振幅变化及视网膜微动脉瘤和出血点的数目。采用t检验、χ2 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蒙药组在治疗前后mfERG测得的R1~R5 P1 区域的振幅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66.86、18.05、36.33、47.43、30.56,P<0.001; t蒙药组=31.52、54.56、101.98、127.02、45.74,P<0.001),N1区域的振幅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对照组=70.18、47.02、78.08、57.44、64.51,P<0.001;t蒙药组=46.09、140.47、145.14、50.46、73.94, P<0.001)。与对照组相比,蒙药组治疗前后R1~R5 P1、R1~R3 N1区域的振幅密度值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1=8.96、23.96、25.10、28.80、13.67,P<0.001;tN1=9.38、30.34、52.06,P<0.001), R4~R5 N1区域的振幅密度值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潜伏期比较,R1~R5 P1区域、N1区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前后微动脉瘤及出血点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42;t=2.07,P=0.043)。眼底照相蒙药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达8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36,P=0.037)。结论:蒙药明目十一味丸能明显改善Ⅰ期DR视网膜功能的损伤,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DRⅠ期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8.
槟榔十三味丸源于19世纪著作《蒙医金匮》,在该书中名为高尤-13,首载槟榔十三味丸方名者为1977年版《吉林省药品标准》。本方曾用名为泰德乎然古鲁格其乃然塔、色么吉德吉德等,《通瓦嘠吉德》虽载色么吉德吉德,但为同名异方,与今之用槟榔十三味丸无渊源关系。槟榔十三味丸在不同时期药物组成有13、14、15味不同,至少出现5个不同药物组成的高尤-13,方药演变集中在19—20世纪上半叶,自1971年以后方药组成和配比均无发生大的变化。其中,槟榔、广枣、木香、丁香、肉豆蔻、紫硇砂、干姜、荜拔、胡椒、沉香等10味药物是固定不变的,单味药物配比变化较大的属制草乌,其次有木香、丁香、沉香。《吉林省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所载槟榔十三味丸虽未标注其来源,但根据方药组成及配比认为来源于《蒙医金匮》,《内蒙古蒙成药标准》注其来源于《蒙医金匮》。3部标准与《蒙医金匮》载高尤-13药物组成除野牦牛心外均一致,唯独制草乌配比有所不同,其余药物配比均相同。只有《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在附录中标注了与原方的区别,其余两部标准也应与原方异同进行标注为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蜀葵花HPLC指纹图谱及rbcL序列DNA条形码(barcoding)分子鉴定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Welchrom Column C18(30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365 nm,进样量10 μL;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版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同时以rbcL为引物,对11份蜀葵花进行PCR扩增并测定序列,运用DNDMAN和MEGA7.0及CodonCode Aligner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建立了11份蜀葵花的HPLC指纹图谱,得到21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88,并标定了金丝桃苷(7号峰)、槲皮素(15号峰)、芹菜素(19号峰)、山柰素(20号峰)4个成分;rbcL序列扩增和测序成功率100%,测序到的长度500 bp,GC含量为44.10%~44.40%,种内遗传距离0~0.004 0,平均遗传距离0.001 4,变异位点数10个,相似度为99.00%。结论 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rbcL序列DNA barcoding分子鉴定方法重复性好,可用于蜀葵花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王明  张岩  王超奇 《现代肿瘤医学》2023,(12):2284-2288
目的:探索衔接因子相关蛋白复合体2σ1(adaptor-related protein complex 2,sigma 1 subunit,AP2S1)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基于cBioportal数据库平台下载和整理了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BLCA)数据集相关数据,同时基于TCGA患者的基因表达谱和临床病理特征数据,我们分析了AP2S1与BLCA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分析显示AP2S1在BLCA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2S1在BLCA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9%(70/96),对照组癌旁正常组织中AP2S1阳性表达率为25.0%(7/28)。临床样本分析结果显示:膀胱肿瘤大小、临床分期不同、病理级别高低、有无疾病复发,与AP2S1的表达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性别、年龄及有无淋巴血管浸润与AP2S1表达水平无相关性。<3 cm亚组分析发现AP2S1阳性表达率为60.00%(24/40),≥3 cm亚组为82.14%(46/56);≤T1期亚组分析发现AP2S1阳性表达率为67.14%(47/70),≥T2期组为88.46%(23/26);在病理分级为高级别组中其阳性表达率为81.82%(45/55),低级别组为60.98%(25/41);无淋巴血管浸润组其阳性表达率为70.13%(54/77),有淋巴血管浸润组为84.21%(16/19);在无疾病复发组其阳性表达率为60.00%(24/40),有疾病复发组为82.14%(46/56)。结论:AP2S1在BLCA组织中高表达,且与临床分期、病理级别、肿瘤大小以及疾病复发可能密切相关,有望成为一个膀胱癌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