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31篇
  6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目的 应用连续闪烁抑制实验范式,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关系。方法 对28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10th Revision,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测查,并对患者的自知力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目前症状认识得分、过去症状认识得分、目前症状归因得分和过去症状归因得分与自我面孔的反应时间比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9、0.473、0.393、0.381,P均<0.05)。结论 自知力越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意识状态下能更快的识别自己的面孔。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情况与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疾病临床数据与生物样本库的受试者数据库(2 142例),从中选取符合分析要求的正常对照(n=111例)、精神分裂症(n=82例)和情感障碍(抑郁症和双相障碍)(n=119例)受试者,通过分析比较3组中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以及维度分)的数据,来探讨社会支持情况与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并将2个病例组按照发病次数分为不同亚组(发作次数:≤2次vs >2次)进行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维度分的比较。结果 3组之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在正常对照组与精神分裂症组及情感障碍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情感障碍组与精神分裂症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情感障碍患者亚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精神分裂症患者亚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患者获得和利用社会支持的水平低于正常人,发作次数越多,社会支持越差。  相似文献   
83.
对于精神疾病伴发失眠的中西医结合模式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中药与西药取长补短的联用模式、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整体治疗模式等。虽然在精神疾病伴发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中存在很多不足,但是也对我们今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有一定提示,如:①经过文献检索发现,失眠最常用中药分别是:精神分裂症用酸枣仁,抑郁症用酸枣仁和茯苓,焦虑症用茯苓、栀子、甘草。这些中药可能既对精神疾病有效,也对伴发的睡眠障碍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理。②针刺或电针是抑郁症伴发睡眠障碍的有效方法,常用穴位是百会穴、印堂穴和神门穴,有些报道提示效果优于中药和西药,而且不良反应较少,针药结合的研究也不少,我们应发挥针灸的独特优势,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推广临床有效易用的针刺手法,研究治疗其他精神疾病伴发睡眠障碍的适宜技术;③目前文献报道的循证证据等级不高,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双盲研究,并尽可能加大样本量;④文献报道研究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的多,其他精神疾病伴发睡眠障碍的研究较少;研究失眠、不寐的多,很少有研究睡眠增多、多寐的。这些属于本类文献的空白区,有待广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ious,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连续入组方式,将2020年9月20日至12月6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67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纳入研究,并根据是否存在NSSI,分为NSSI组(n=44)和非NSSI组(n=23)。采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并采用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自责、退避、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等维度进行评估。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NSSI组和非NSSI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SSI组患者的应对方式问卷中退避、自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健康适应,儿童期创伤问卷中的性虐待,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的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得分均高于非NSS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对参加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境外输入风险防控的一线医护人员的抑郁情绪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使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支援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参加入境人员新冠肺炎筛查和救治工作的984名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共回收问卷7...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分析抑郁症患者大脑低频振幅(ALFF)预测艾司 西酞普兰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 2017 年 4 月— 2021 年 6 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 就诊的 87 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 12 周的艾司西酞普兰药物治疗。于基线期、治疗 12 周末采用 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疗效,将治疗后评分≤ 7 分的患者纳入缓解组 (n=42),> 7 分纳入未缓解组(n=45)。在基线期对两组患者进行静息态 fMRI 扫描并计算 ALFF 值,比较两 组患者 ALFF 值存在差异的脑区,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差异脑区 ALFF 值与 HAMD-17 评分的相关性,并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差异脑区 ALFF 值预测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的效能。结果 未 缓解组患者基线期双侧距状回 / 楔叶和右侧舌回 / 海马旁回的 ALFF 值高于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FWE< 0.05)。差异脑区的 ALFF 值与患者治疗 12 周末 HAMD-17 评分呈正相关(P< 0.05),与 HAMD-17 减分率呈负相关(P< 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双侧距状回 / 楔叶和右侧舌回 / 海马旁回两个差异脑区 ALFF 值综合预测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最好,曲线下面积为 82.6%,敏感度为 60.0%,特异度为 95.2%。 结论 基线期抑郁症患者的局部大脑功能活动特征可作为潜在标志预测抗抑郁剂疗效,视觉网络脑区 的功能活动增强可能是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欠佳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7.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五行理论,构建了包含25种亚型的形神分类模型。亚型是中医五形人理论模型的具体演绎与表达,是打开中医五形人理论模型的钥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根据中医五形人理论,中医土形人可再分为5种亚型,分别为敦敦然、婉婉然、坎坎然、枢枢然、兀兀然。原文行文简练,内涵丰富,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基于文字学、文献学、理论推导及对3D人脸的样本观察,解析中医土形人亚型的内涵,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土形人及亚型的形神特征,更好地指导中医土行人及亚型的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88.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针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面对面的线下心理干预存在很多困难,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弥补了线下心理干预的可及性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本文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互联网平台简要介绍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9.
【摘要】目的:基于定量磁敏感成像(QSM)技术分析重性抑郁障碍(MDD)与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基底节与边缘系统脑区铁沉积情况及其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搜集MDD、BD患者与健康对照(HC)组各20例,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严重程度,采集受试者全脑QSM图像。测量尾状核、苍白球外侧部、苍白球内侧部、壳核、黑质、丘脑底核、直回、眶部内侧回、眶部后回、梭状回、海马旁回、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的感兴趣区(ROI)内平均磁化率值,并计算各脑区偏侧化指数(LI)。采用多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组间比较,Spearman相关性分析磁化率值与HAM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结果显示,MDD组左侧海马旁回磁化率值低于BD组(P=0.047);MDD组眶部内侧回LI高于BD组(P=0.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DD组右侧尾状核磁化率值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569,P=0.009),BD组右侧颞中回磁化率值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545,P=0.013)。结论:MDD、BD患者间存在铁沉积区域性与偏侧性差异,特定脑区铁沉积水平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对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社区干预试验设计,通过两阶段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由专业人员对老年人提供为期半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干预前后利用量表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失眠症状和认知障碍情况,分析干预有效率、量表得分变化,以及影响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来自北京市30家养老机构的620名老年人纳入分析,平均年龄(77.92±9.79)岁,男性占比50.5%。与干预前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后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失眠、焦虑、认知障碍量表总分显著下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个人月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慢性病患病情况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无效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北京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未来还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