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9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31篇
  6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抽动秽语综合征动物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抽动秽语综合征(TS)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的国内外进展情况,主要对国内外常见的TS动物模型进行了分类阐述。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评估倒班工作睡眠障碍患者注意网络受损情况。方法 对30例倒班工作睡眠障碍患者和26例规律睡眠健康对照进行注意网络测试。结果 与规律睡眠健康受试者相比,倒班工作睡眠障碍患者在警觉网络效率(P < 0.01)和执行控制网络效率方面明显下降(P < 0.01),定向网络效率、平均反应时间和平均正确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执行控制网络效率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总分成正比(r=0.58,P=0.001)。结论 倒班工作睡眠障碍患者警觉网络和执行网络受损,定向网络保留。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究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后残留抑郁症状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40例BD经急性期治疗后患者,采集患者人口学、残留抑郁症状、社会功能等指标,将患者分为社会功能损伤组(n=63)和社会功能未损伤组(n=177);比较并分析两组残留抑郁症状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相关性.结果:240例患者中,存在社会功能损伤的患者为26.25%(63/240);两组在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残留抑郁症状中感觉沮丧(OR=1.962,P<O.05,95% CI:1.219 ~3.159)、睡眠过多(OR=1.534,P<0.05,95% CI:1.132 ~2.079)、兴趣减退(OR=1.631,P<0.05,95% CI:1.029 ~2.585)、坐立不安(OR=1.950,P<0.05,95% CI:1.116~3.410)为社会功能损伤的影响因素.结论:BD患者经急性期治疗后残留抑郁症状与社会功能损伤具有相关性,应给予针对性治疗,以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五态人格特征。方法 以中医《五态人格测验》量表调查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7年1月至12月门诊中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44例,统计分析双相情感障碍及不同亚型、性别之间的五态人格特征。结果 与全国常模相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4个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而太阴维度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之间的五态人格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相情感障碍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五态人格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太阴得分偏高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分析2010年和2019年因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BD未治疗持续时间(duration of untreated BD,DUB)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0年302例,2019年328例的BD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采集并分析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根据DUB的时长分为较短DUB组(short-DUB,S-DUB)和较长DUB组(long-DUB,L-DUB),探索不同年代L-DUB的相关因素。结果 与2010年相比,2019年BD住院患者的整体受教育程度、来自于其他省份的患者比例、伴自杀观念/行为的患者比例及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均较高(P<0.05),而住院时间、DUB明显缩短、总的住院次数增多,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婚(OR=2.698)、病程长(OR=1.467)、首发抑郁症状(OR=0.296)、住院次数少(OR=0.635)、躁狂次数少(OR=0.476)是L-DUB的影响因素。在2019年,病程长(OR=1.191)、首发抑郁症状(OR=0.367)、首次躁狂时年龄偏小(OR=0.916)、首次确诊BD时年龄偏大(OR=1.125)是L-DUB的影响因素。结论 随着年代发展,BD住院患者的DUB明显缩短。首发抑郁症状、病程长是不同年份L-DUB的相同影响因素。重视DUB及相关因素,提高对BD的甄别和早期正确诊断,是缩短DUB的关键。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患者的自杀危险因素。方法将参与调查的患者分为伴自杀风险及不伴自杀风险两组,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以自杀风险为因变量,分别以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伴自杀风险组的BPD患者出现焦虑症状的比率多于不伴自杀风险组(P0.001),伴自杀风险组有发病诱因多于不伴自杀风险组(P=0.001),伴自杀风险组患者伴精神病家族史的比率高于不伴自杀风险组(P=0.016)。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PD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有伴焦虑症状(P0.001),及发病前诱因(P=0.005)。结论 BPD患者中伴有焦虑症状、发病有诱因的患者自杀风险高。  相似文献   
77.
背景 抑郁症病因复杂且临床表现异质性高,神经影像学研究为抑郁症生物学亚型的探索提供了新契机。目前,采用结构磁共振数据(MRI)进行抑郁症亚型划分的研究十分有限。目的 使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机器学习方法探索抑郁症的生物学亚型。方法 纳入2017年9月-2021年8月于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127例,同期在医院附近社区通过广告招募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80例健康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的DTI图像、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使用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TBSS)方法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HU)脑白质概率图谱提取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FA),采用半监督学习方法划分抑郁症亚型,并比较不同亚型的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全脑白质纤维束FA值的差异。结果 抑郁症患者被划分为两种亚型,亚型I患者胼胝体、放射冠等广泛的纤维束FA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FDR校正),亚型II患者在小脑中脚、左侧小脑上脚和左侧大脑脚的FA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FDR校正)。亚型I和亚型II患者基线期HAMD-17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  相似文献   
78.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对无先兆偏头痛病人疼痛主要相关网络的特征性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17例左侧偏瘫病人及与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17名健康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应用独立成分分析法提取疼痛主要相关网络(默认模式网络、感觉运动网络、右侧额顶网络)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无先兆偏头痛病人的默认模式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内均只有功能连接度减弱的脑区,右侧额顶网络内只有功能连接度增强的脑区。结论静息态下无先兆偏头痛病人疼痛主要相关的3个网络内存在多个特定脑区功能连接度的特征性变化,这可能为今后诊治无先兆偏头痛提供新的影像学靶标。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应用连续闪烁抑制实验范式,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关系。方法 对28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本(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10th Revision,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无意识自我面孔识别的测查,并对患者的自知力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目前症状认识得分、过去症状认识得分、目前症状归因得分和过去症状归因得分与自我面孔的反应时间比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9、0.473、0.393、0.381,P均<0.05)。结论 自知力越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意识状态下能更快的识别自己的面孔。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情况与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疾病临床数据与生物样本库的受试者数据库(2 142例),从中选取符合分析要求的正常对照(n=111例)、精神分裂症(n=82例)和情感障碍(抑郁症和双相障碍)(n=119例)受试者,通过分析比较3组中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以及维度分)的数据,来探讨社会支持情况与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并将2个病例组按照发病次数分为不同亚组(发作次数:≤2次vs >2次)进行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维度分的比较。结果 3组之间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分在正常对照组与精神分裂症组及情感障碍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在情感障碍组与精神分裂症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情感障碍患者亚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精神分裂症患者亚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患者获得和利用社会支持的水平低于正常人,发作次数越多,社会支持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