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目的观察女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骨密度和髋部结构强度变化。方法对95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女性患者进 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和髋关节结构分析,年龄:76. 60 ±9. 36岁,体重指数:20. 88 ±3. 72 kg/m2 ;将63例年龄>50岁骨密度 正常的女性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女性年龄57. 24 ±5. 65岁,体重指数:26. 56 ±4. 82 kg/m2,比较二组股骨颈骨密度和结构强 度参数(包括骨横截面积、皮质厚度和屈曲应力比)。结果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股骨颈和转子间的骨横截面积和 皮质厚度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屈曲应力比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87. 4%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颈和转子间屈曲应力比均> 10;而84. 1%正常骨密度组患者的股骨颈和转子间屈曲应力比均< 10。结论髋部骨折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及髋关节结构 强度均发生非常显著改变,骨强度降低,HSA提供的结构强度参数有助于预测髋部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在股骨颈骨密度达到骨质疏松阈值的情况下,比较髋部骨折与无髋部骨折患者的年龄、骨密度和25羟维生素 D,了解这些因素对髋部骨折的影响。方法 对137例骨密度达到骨质疏松阈值的绝经后女性患者进行研究,无髋部骨折组 62例,髋部骨折组75例,检测股骨颈骨密度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比较二组年龄、股骨颈骨密度和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 无髋部骨折组:年龄:(67. 92 ±8. 52)岁,股骨颈骨密度:(0. 5064 ±0. 0706)g/cm2,T 值:-3. 10 ±0. 60,25OHD: (24. 90 ± 8. 98)ng/ml。髋部骨折组:年龄:(78. 49 ± 8. 52)岁,股骨颈骨密度:(0. 4506 ± 0. 0983 ) g/cm2,T 值:-3. 51 ± 1. 18, 25OHD: (l4.89±8.94)ng/ml。结论 在股骨颈骨密度达到骨质疏松阈值的情况下,髋部骨折患者具有更高年龄,更低骨密度和25羟 维生素D。  相似文献   
43.
目的明确骨质疏松女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部骨密度差异,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与骨折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72例,其中无病史的原发骨质疏松患者109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24例。分别统计3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情况、骨折侧别、髋部各部位骨密度、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N propeptide,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D)。分别进行三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结果三组间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67,P=0.072; F=0.882,P=0.416;χ~2=3.216,P=0.232),股骨颈骨折组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组间骨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8,P=0.328),三组间髋部Ward区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37,P=0.056),髋部骨密度比较,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5,P=0.001; F=8.668,P0.001; F=9.657,P0.001)。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β-CTX、P1NP、维生素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β-CTX、维生素D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与骨质疏松组P1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类型可能并不取决局部的骨密度,可能与骨微结构等因素相关,要得到明确、可靠的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观察使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是否对患者的心电产生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治疗前后的对照研究,观察9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年龄52~92岁,平均(68.3±9.7)岁,其中男性6例,女性84例。使用唑来膦酸前行血清生化学及常规心电图检查,静滴唑来膦酸(5 mg/100 mL)后再查常规心电图。比较使用唑来膦酸前后的心电参数,记录有意义心电图报告的改变。结果受试者心脏的房率、室率在使用唑来膦酸后显著增快(P0.05);QT间期使用唑来膦酸后显著缩短(P0.05);P波时限、P-R间期、QRS波时限、QRS电轴、RV5+SV1、QTc使用唑来膦酸后的改变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心律失常转变为无心律失常的良性变化病例2例(2.2%);心电图提示不良变化8例(8.8%),其中房颤1例(1.1%)。结论使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如房颤的概率相对较小,总体来说在心电方面的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术前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状况和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516例年龄≥50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术前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包括骨转换标志物、血清25OHD)检测情况及骨质疏松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对进行骨密度测定的患者,分析骨密度和年龄的关系;对同时进行骨代谢指标检测和骨密度测定的患者,分析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关系。结果 在516例患者中,进行骨密度检测共139人(26.93 %),其中检测出骨质疏松65人(46.76 %),骨量减少60人(43.17 %);骨密度和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5)。共有109例(21.12 %)患者进行了骨代谢指标检测,具体结果为血清25OHD充足的39例(35.78 %),不足的48例(44.04 %),缺乏的22例(20.18 %)。男性患者血清25OHD和骨密度呈负相关(r=0.467,P=0.021),女性患者血清25OHD和骨密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骨转换标志物(β-CTX和P1NP)和骨密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在65例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中,无任何药物治疗的有14例(21.54 %),单纯补充钙剂和(或)普通维生素D的基础治疗有12例(18.46 %),抗骨质疏松治疗的39例(60 %)。结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前进行骨质疏松评估较少,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高、诊断率低、治疗率低,应重视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术前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检测,并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47.
目的了解鲑鱼降钙素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骨折愈合的影响,评价治疗的安全性与依从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非干预、上市后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内固定患者,均接受鲑鱼降钙素注射或鼻喷剂治疗并且观察随访12周。分别以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SF-36量表评价患者治疗后急性疼痛缓解的效果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统计分析手术后12周患者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全国21个研究中心、共计327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完成试验患者317例,占总人数的96.9%,其中男性92例,女性235例,年龄53~96岁。给药前基线VAS均值为(83.6±17.3)分,给药后第1周VAS均值下降至(55.6±23.1)分,第4周下降至(19.1±19.9)分。生活质量评分:基线总分均值为(79.3±29.0)分,给药后第2周为(92.0±16.6)分,给药后第4周为(106.9±17.0)分,与基线相比升高27.7分(P0.001);给药后第12周为(126.8±16.7)分,与基线相比升高47.8分(P0.001)。手术后12周患者骨折愈合率为89.9%。2例患者(0.6%)发生与鲑鱼降钙素有关的轻度不良事件。结论鲑鱼降钙素可有效控制骨折部位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未见对骨折愈合明显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8.
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现将我院治疗的1例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中Segond骨折合并伤的诊治及Segond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9月~2014年9月收治24例Segond骨折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及关节镜下直视18例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4例合并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断裂,4例合并外侧副韧带(1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断裂,8例合并内侧半月板撕裂(Medial meniscus tear),10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Lateral meniscus tear)。分别根据不同的损伤予以处理,术前术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膝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年,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术后评分有明显差异。总体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 Segond骨折多存在合并伤,对于ACL损伤具有强有力的提示作用,应根据损伤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外科处理方法,同期处理合并伤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两种方法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8月—2012年12月于该院手术取出胸腰椎骨折(该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且未进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36例,其中经椎旁肌入路16例,传统正中后入路20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后多裂肌的肌萎缩情况。结果传统入路组与椎旁肌入路组均出现不同程度肌肉萎缩,但椎旁肌入路组出现明显多裂肌肌萎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具有入路简单、对多裂肌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