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38篇
  免费   890篇
  国内免费   449篇
耳鼻咽喉   56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198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1016篇
内科学   477篇
皮肤病学   103篇
神经病学   82篇
特种医学   84篇
外科学   291篇
综合类   4642篇
预防医学   595篇
眼科学   95篇
药学   1410篇
  18篇
中国医学   10591篇
肿瘤学   54篇
  2024年   416篇
  2023年   1435篇
  2022年   797篇
  2021年   1328篇
  2020年   1028篇
  2019年   1229篇
  2018年   1288篇
  2017年   846篇
  2016年   890篇
  2015年   729篇
  2014年   1226篇
  2013年   1247篇
  2012年   1185篇
  2011年   1262篇
  2010年   1307篇
  2009年   1078篇
  2008年   1016篇
  2007年   985篇
  2006年   46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黄芪-当归配伍对兔血管内膜增生模型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VAF)活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家兔,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单用黄芪组(1 g·kg-1)、单用当归组(1 g·kg-1)、黄芪-当归1∶1组(黄芪1 g·kg-1+当归1 g·kg-1)、黄芪-当归1∶5组(黄芪1 g·kg-1+当归5 g·kg-1)、黄芪-当归5∶1组(黄芪5 g·kg-1+当归1 g·kg-1)、阿托伐他汀钙组(5 mg·kg-1),采用颈总动脉套管复合高胆固醇饮食制备家兔血管内膜增生模型,假手术组只进行分离操作,不进行套管。术后第1天开始假手术组喂饲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喂饲高胆固醇饲料(2%胆固醇+3%橄榄油+95%普通饲料),同时各用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持续给药28 d。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采血,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外膜形态学变...  相似文献   
8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病情反复且治疗难度大,发病机制复杂,与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抗氧化反应中的重要因子,可调控其下游血红素加氧-1(HO-1)的表达,发挥维持机体氧化还原稳态的作用。UC的病程中Nrf2与HO-1的生物活性及含量水平均下降,组织抗氧化和抗炎能力减弱,肠上皮细胞损伤,肠黏膜屏障破坏。目前西医临床上主要以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不良反应多等问题。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手段丰富,治疗方法灵活,在UC的防治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以Nrf2/HO-1通路为切入点,中医药领域开展了大量关于UC中该信号的基础和临床实验,结果表明Nrf2/HO-1通路是中医药治疗UC的重要潜在靶点。基于虚实夹杂的病因病机,中医药以清热解毒燥湿、活血化瘀止痛、益气补中温里和标本兼治等法调控Nrf2/HO-1通路,提高组织抗氧化应激能力,维持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平衡,缓解炎症反应,发挥对UC的治疗作用。该文总结和分析了中医药靶向Nrf2/HO-1信号通路干预UC的机制和作用,以期为科研人员更为全面认识中医药对UC中Nrf2/HO-1通路的作用机制提供帮助,旨在推动今后中医药合理运用于临床UC的防治。  相似文献   
83.
目的: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中草药因“简、便、廉、验”,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成为研究热点。该文总结近年来茯苓主要活性成分三萜类、多糖类等化合物抗肿瘤的研究进展并加以述评,以期为茯苓抗肿瘤提供客观且全面的研究参考。方法:对PubMed、谷歌学术和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搜索,搜索时间跨度为1995至2022年,关键词定义为茯苓和恶性肿瘤,文献包括基础研究、临床观察和综述。结果:检索结果显示茯苓主要活性成分以茯苓酸为代表的三萜类、以茯苓多糖为代表的多糖类等化合物在抑制恶性肿瘤增殖与诱导凋亡、抑制侵袭转移、调节患者免疫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表现出广泛的药理作用。另外,茯苓的栽培方式、用药部位、生长环境、采收周期、用药剂型、加工方式等均影响茯苓不同有效成分的含量。结论:茯苓多糖及三萜类成分在抗肿瘤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但仍面临着创新性不足和缺乏高质量临床试验的问题。中药茯苓各方面质控标准化的缺失可能会影响茯苓发挥其最大程度的抗肿瘤作用,亟待个性化、标准化的质控标准出台。茯苓抗肿瘤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研究王行宽教授治疗胸痹心痛遣方用药规律,传承王行宽教授诊疗胸痹心痛的学术经验。方法:收集整理2017—2020年王行宽教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门诊诊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运用软件进行方药规律研究。结果:共收集王行宽教授治疗胸痹心痛处方1 044则,所用药物多为甘、苦药物,归经以肺经为主,其次为心、脾、肝、胃、肾经;所用方剂中使用最多的经方是生脉散,最高的经验方是心痛灵Ⅲ号方;高频数药物主要有麦冬、半夏、丹参、瓜蒌皮、黄连、五味子、柴胡等药物;药物的常用剂量多为3、5、10、15 g;组方规律分析得到常用药组合129个,置信度>0.99的组合有58个,并得到常见证型核心药物;药物聚类得到6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王行宽教授论治胸痹心痛以益气养营、豁痰化瘀、疏肝利胆为治疗思路,并根据胸痹心痛不同证型予以辨证施治,体现其“多脏调燮、综合治理”的学术思想,其核心处方可供临床从业者参考,但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验证其疗效。  相似文献   
85.
芍药汤由黄连、黄芩、大黄、白芍、当归、木香、槟榔、肉桂,甘草构成。因其具有清热利湿、调气活血功效,后世医家皆推此方为治疗湿热泄痢之主方。现代临床应用中,除芍药汤原方,其加减方亦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并可与其他方剂(痛泄要方、白头翁汤、参苓白术散等)、西药(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英夫利昔单抗等)、中医针刺或艾灸等特色疗法联用。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芍药汤及其加减方能明显降低梅奥内镜(Mayo)评分、结肠黏膜病变(Baron)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疾病评分,改善患者肠道症状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实验药理学研究显示芍药汤可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促炎因子表达,上调白细胞介素-10(IL-10)等抑炎因子来减轻炎症反应;可通过调节炎症信号通路,阻断连环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可通过调节免疫轴平衡、调节免疫蛋白修复异常免疫屏障;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上皮细胞再生、改善黏膜通透性,从而恢复肠道内环境平衡以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其药物单体黄芩苷、芍药苷、黄连素等可起到抗炎、抗菌、调节代谢等作用。该文就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86.
目的:基于“大肠主津”理论探讨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环磷酸腺苷反应成分结合蛋白(cAMP/PKA/CREB)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UC)水液代谢及肠上皮通透性中的作用及芍药汤的干预机制。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42 g·kg-1)、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组(11.1、22.2、44.4 g·kg-1),每组10只。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建立UC湿热内蕴证大鼠模型,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美沙拉嗪组给予美沙拉嗪灌胃,芍药汤低、中、高剂量给予对应剂量的芍药汤灌胃,灌胃周期为14 d。观察各组大鼠腹泻评分及粪便含水率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P)8、AQP4及肠黏膜通透性相关蛋白ZO-1、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cAMP、PKA、CREB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腹泻评分及粪便含水率显著增高(P<0.01),血浆...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动物模型的造模特点,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动物模型制备的规范化提供参考,为该病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提供更好的研究基础。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及PubMed数据库获取近十年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动物实验文献,归纳实验动物种类、造模方式、给药剂量、给药方案、成模标准及检测指标,应用Excel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应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运用Cytoscape 3.6.1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升级。结果:共纳入文献281篇,建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动物模型多选用SD大鼠或BALB/c小鼠,造模方式多选用医源性诱导,造模药物以环磷酰胺为主,成模标准多选用动情周期紊乱,检测指标多选用卵巢组织形态学变化、雌二醇、卵泡刺激素及动情周期以从多方面综合评价模型。结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动物实验多选用SD大鼠,以环磷酰胺首次腹腔注射给药50 mg·kg-1,第2天起以8 mg·kg-1·d-1维持14 d诱导造模,具有简便易行、成模率高且符合疾病发生过程等优点,可为该病基础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从60只SD大鼠中随机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自由饮用5%硫酸葡聚糖(DSS)溶液7 d复制UC大鼠模型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0.3 g·kg-1)组和健脾益肠散高、中、低剂量(54.4、27.2、13.6 g·kg-1)组,连续给药14 d。每日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状态,给药前后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结肠组织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l)的蛋白阳性表达、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一般状态相对较差,DAI评分显著增高(P<0.01),结肠出现病理学改变,血清IL-1β、IL-18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NLRP3、ASC、Caspase-l的蛋白阳性、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健脾益肠散各剂量组的一般状态明显好转,DAI评分明显减小(P<0.05,P<0.01),HE染色显示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肠NLRP3、Caspase-l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P<0.01);健脾益肠散高、中剂量组血清IL-1β、IL-18含量、结肠ASC的蛋白表达及NLRP3、ASC、Caspase-l的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健脾益肠散高剂量组NLRP3、ASC、Caspase-l的蛋白阳性表达均显著减少(P<0.01);健脾益肠散中剂量组ASC、Caspase-l的蛋白阳性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健脾益肠散低剂量组ASC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健脾益肠散能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减少结肠免疫炎症损伤发挥治疗UC的效应。  相似文献   
89.
目的 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及手术制备全层皮肤缺损的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创面模型,观察肉桂醛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并基于PTEN诱导假定激酶(PINK)1/帕金森病蛋白(Parkin)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探讨肉桂醛对糖尿病大鼠创面的治疗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糖尿病组36只,糖尿病组随机分为模型组、肉桂醛组和贝复新组,每组12只,空白组与模型组创面常规消毒后予生理盐水,肉桂醛组创面局部外敷含4 μmol·L-1肉桂醛的聚乙二醇400(PEG 400)凝胶,贝复新组创面外敷贝复新凝胶,每日换药1次。观察各组创面愈合率,取干预后7、14 d大鼠创面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局部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IHC)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胶原纤维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IF)、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PINK1、Parkin、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腹腔注射STZ后,与空白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随机血糖值显著升高(P<0.01),均高于16.7 mmol·L-1,且在造模后一段时间持续保持高血糖状态。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愈合情况较差,创面愈合率显著降低(P<0.01);干预后7 d,空白组创面已有鳞状上皮覆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创面仅创缘少量结痂,创面中大量炎细胞浸润,组织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PINK1、Parkin、LC3Ⅱ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干预后14 d,空白组创面肉芽组织成熟,愈合良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创面炎细胞浸润和红细胞渗出尚未完全消退,组织VEGF、胶原纤维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INK1、Parkin、LC3Ⅱ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肉桂醛组和贝复新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较好,创面愈合率显著升高(P<0.01),干预后7 d组织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INK1、Parkin及LC3Ⅱ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干预后14 d组织VEGF、胶原纤维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PINK1、Parkin、LC3Ⅱ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肉桂醛能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上调创面愈合率,降低炎症因子IL-6、TNF-α的水平,增加VEGF、胶原纤维蛋白的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PINK1/Parkin信号通路表达,激活线粒体自噬,抑制炎症反应,增加血管新生和胶原合成,从而达到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
自噬是一种细胞自我保护和自我更新机制,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利自噬可以减缓肺癌进展,而不利自噬能够促进肺癌进展,故调节自噬水平在肺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正虚邪滞”是王永炎院士“虚气留滞”理论的延伸,是指因肺脾肾气亏虚,引发津液代谢异常,导致痰瘀阻滞的病理过程,以肺脾肾气亏虚为本、痰瘀阻滞为标,是肺癌的关键病机。肺癌的自噬机制与“正虚邪滞”有着相互贯通之处,肺脾肾气亏虚是肺癌有利自噬减弱的关键因素,进而抑制了肿瘤细胞凋亡,并导致有害物质蓄积;痰瘀阻滞是肺癌不利自噬增强的直接因素,进而促进了正常细胞自噬性死亡,削弱了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正虚与邪滞相合,致使自噬状态向着不利的方向不断发展,最终导致肺癌持续进展。因此,中医干预肺癌自噬机制需以扶正抗邪为原则,补益正气以治其本,祛痰化瘀以治其标,增强有利自噬的同时抑制不利自噬,将自噬水平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肺癌的缓解。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可知,目前通过自噬途径治疗肺癌的中医药以中药单体为主,中医药干预肺癌自噬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促进自噬激活层面,这可能是因为藉由肺脾肾气亏虚引发的有利自噬减弱是肺癌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