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85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8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3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用生理盐水250mL加入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32例)用生理盐水250mL加入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治疗14d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血流速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71.8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CD血流速检测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增加(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明显增加(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价四逆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肝郁脾虚型患者76例,并设健康对照组36例;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又随机分为两组.四逆散治疗组(40例)给予四逆散治疗,胃复春对照组(36例)给予胃复春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三组临床疗效、胃镜下变化、病理改变、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水平及安全性指标。结果①四逆散治疗组的临床、胃镜、病理疗效显著优于胃复春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四逆散治疗组及胃复春对照组血清TG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清TG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四逆散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型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α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与5-氮杂胞苷(5-Aza)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在无菌条件下从成年大鼠胫骨骨髓分离出MSCs。以1:3的比例传代,取第3代的细胞.接种后随机将MSCs分为黄芪注射液诱导分化组、5-Aza诱导分化组、黄芪注射液预处理后5-Aza诱导分化组。分别以黄芪注射液、5-Aza及黄芪注射液+5-Aza进行诱导,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纽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MSCs表面标志物及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结果各组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之问形成连接,排列方向趋于一致,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肌钙蛋白I(eTnI)表达均阳性。黄芪注射液组与5-Aza组相比其诱导率无明显区别.但黄芪注射液+5一Aza组阳性细胞比率均高于5-Aza组及黄芪注射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体外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采用黄芪注射液预处理后5-Aza诱导分化的方法优于单纯采用黄芪注射液或5-Aza谤导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角蛋白片段CK-18(cytokeratin-18)(M30)、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nsulin resistance,HOMA-IR)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CT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1例NAFLD按CT检测分组,轻度24例,中度22例,重度25例。71例NAFLD和66例正常对照组用ELISA测定CK-18(M30),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胰岛素,采用稳态模型计算得出HOMA-IR。结果 CT分级轻、中、重度NAFLD组和正常对照组CK-18(M30)(ng/L)分别为138.55±40.48、209.87±58.62、261.72±71.39和97.63±23.28;HOMA-IR分别为2.18±0.94、3.54±1.19、4.60±1.57和1.63±0.81。结论 CK-18(M30)及HOMA-IR与NAFLD病情活动CT分级高度相关,CK-18(M30)及HOMA-IR可作为NAFLD疾病进展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本实验在分析以往无血切肝术式基础上 ,自行设计了一种双球囊导管门腔心房内转流装置 ,探讨一种对机体血液动力学影响更小的全肝血流阻断方法。方法 实验将 12条成年健康家犬随机分为 2组 ,A组采用Henaney在 196 6年首创的经腹全肝血流阻断法做为标准对照组 ,B组采用自行设计的球囊导管门腔心房内转流法 ,在阻断肝血流中及开放肝血流后不同时间监测全身MAP、MPAP、CVP、CO的变化。结果 在阻断肝血流前、阻断即刻、2 0min及开放肝血流后 5min、30min、6 0minA组MAP、MPAP、CVP、CO与B组相比存在显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通过双球囊导管门腔心房内转流对无血切肝时全身血液动力学影响小。  相似文献   
36.
《外证医案汇编》为晚清名医余听鸿所著,乃外科医案代表著作,全书着重论述外症的病机变化和内治方法。其学术思想主要包括:(1)注重以经络辨证,判断预后;(2)内外合治,且注意内外科鉴别;(3)方药精炼,细考先哲治法;(4)以汁饮法调补,以免呆补有妨气机。对本书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对研究余氏学术经验及晚清外科疾病临床诊治特点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表现的一系列症状[1],临床以头痛、眩晕、耳鸣及视觉障碍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针灸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已得到广泛证实。一指禅手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的主要手法,以柔和深透为特点,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手法之一[2]。2011-03—2013-03,我们应用一指禅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并与普通按揉推拿手法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至2011年9月采用左旋聚乳酸(polylactide,PLLA)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第5跖骨骨折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18~61岁,平均29.8岁。左足11例,右足17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受伤原因:跌倒时扭伤25例,重物砸伤3例。第5跖骨基底部Ⅰ区骨折16例,Ⅱ区骨折11例,Ⅲ区骨折1例。结果本组病例随访8~19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全部病例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5周,骨折线消失时间为2~5个月,未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足部畸形、螺钉断裂或早期降解吸收等情况。按美国足踝矫形协会的中前足评分标准评分,28例评分为82~100分,平均为89.6分,总体疗效满意。结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其内固定性能良好,无明显的应力遮挡作用,避免了二次手术,疗效满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39.
目的:检测尿液标本中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并与宫颈以及外阴标本进行比较,探讨其与宫颈疾病的相关性,从而为宫颈癌的筛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患者新鲜尿液以及外阴和宫颈分泌物,采用基于 PCR 的线性阵列基因分型技术检测 HPV。同时计算3种标本中 HPV 检出率的一致性,并与临床细胞与组织学分型做比较。结果致癌性 HPV 在尿液和宫颈样本的一致性是80%(112/140),尿液与外阴样本中的一致性为83.3%(110/132),外阴和宫颈样本中的一致性为90.9%(120/132)。尿液中致癌性 HPV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8%(95% CI=69.4-92.2)和51.1%(95% CI=35.6-68.4),宫颈标本中 HPV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5%(95% CI=81.2-99.7)和40.4%(95% CI=24.7-56.2),外阴分泌物中 HPV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2%(95% CI=80.5-99.5)和40.5%(95% CI=25.5-57.5)。结论尿液致癌性 HPV 检出率较低,但与临床细胞与组织学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还有待增加样本含量以进一步评价其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和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CD患者的MRI影像图像及临床诊治资料。结果12例患者均因神经系统损害体征起病,血清维生素B12降低6例,升高2例,正常4例。1例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1例患者MRI检查能直观地显示病灶,其中1例表现为脊髓萎缩,其余10例表现为颈胸段脊髓后、侧索的对称性T1WI等或稍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其中1例合并颅内异常信号。患者经维生素B12治疗后,11例症状有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结论 MRI检查能准确显示病变部位,且病灶形态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异性,对SCD的诊断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