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56篇
中国医学   7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杨晓花  王芸 《河北医药》2013,35(11):1745-174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心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DM)患者死亡和丧失劳动力的主要原因;而DM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又是高危因素,是加重患者病情并且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DM合并AMI多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也很高,给病情的观察和护理带来困难。近年来合并患者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加强对此类患者病情的观察及护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收集我院急诊科2009年5月至2011年6月DM合并AMI患者,并与非合并DM的单纯AMI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去骨瓣减压术后皮瓣下积液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2002-2006年施行去骨瓣减压术的319例患者中34例手术后出现皮瓣下积液,分别采用加压包扎、穿刺放液、置管引流等方法治疗后痊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3.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昏迷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发病凶猛,病死率高,多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多在60岁以上。现将笔者对此病的诊治体会综述如下。1发病及诊断本病多见于老年人,一般否认糖尿病史,或虽有糖尿病但病轻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发病基础是病人已有不同程度的糖代谢障碍,在胰岛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加上感染,严重应激(如烧伤、透析、大手术)情况下,静脉大量输注葡萄糖,药物治疗如利尿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本妥英钠等,使糖代谢障碍加重,胰岛对糖刺激的反应减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原分解增加,因而引起严重的高血糖导致…  相似文献   
24.
复视为眼科疾病,临床多见,但近年来随着中风病发病率的增高,复视作为一个主症或伴随症状而发病率随之上升。目前临床对本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笔者自2000年以来对中风病产生的复视症状采用通窍醒神针刺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浦怀  李胜位  崔志民  田燕青  李智颖 《河北中医》2010,32(12):1915-1916
<正>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方法。信息化管理是以信息化实现管理现代化的过程,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  相似文献   
26.
中心静脉置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翟美琴  赵砚丽 《河北医药》2008,30(3):374-376
中心静脉插管术始于19世纪30年代[1],近年来随着现代监测枝术的发展以及种种穿刺测压导管的临床普及,中心静脉插管已广泛应用到各类危重患者的监测中心静脉压、维持血容量、肠外营养及血液透析等方面,是临床上危重症急救、监测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导管头端的正确放置对于中心静脉管道安全有效的使用至关重要,并且与其并发症密切关联.现将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位置及相关情况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7.
脑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 ,位于蝶鞍区。由于视交叉在蝶鞍之上 ,肿瘤往往会侵犯视路 ,使患者首先出现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而就诊眼科。但因肿瘤侵犯位置不同及检查的忽视 ,使之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的病例仍有发生。现将所遇 2例报告如下。例 1 女  5 9岁 双眼视力下降 ,右眼颞侧偏盲 1年 ,否认全身其它任何症状。右眼视力 0 5 ,左眼 0 8。双眼前节正常。双眼视乳头边界清 ,右眼色淡 ,右眼C/D =0 8,左眼C/D =0 5 ,双眼黄斑中心凹反射存在。视野亦右眼颞侧偏盲 ,左眼正常。数次测量眼压 ,眼压值均正常。根据视乳头C/D的改变 ,…  相似文献   
28.
目的 了解医院抗生素应用及合理性。方法 于2005年上半年出院病历中对住院患者阶段性抗生素的应用现状做回顾性调查。结果 共调查2194份病历,抗生素使用率为77.12%,其中以预防性用药为主,占52.42%。抗生素使用有11类27种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头孢菌素、青霉素、硝基咪唑类。联合用药中选用两种占37.89%,选用3种占9.04%;给药途径以静脉点滴为主,占给药途径的98.04%。结论在抗生素使用方面,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和脑血管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水平,进一步揭示二者的关系,推动脑血管病的预防和诊治。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12有关检测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的文章,检索词“Plateletactivation,Plateletglycoprotein,Cerebralarterialthrombosis,Atheroscler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观察对象为人类。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清华同方期刊网数据库1994-01/2004-12有关血小板活化与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关系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汉语,检索词“血小板膜糖蛋白,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要求的有关文献,并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检测原理及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如何作用的研究原著。②有关定量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对脑血管病的诊断预防有意义的研究原著。排除标准:文献中重复的研究和与本研究无关的其他种类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4篇有关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检测与脑血管病关系的文献,排除重复或无关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研究,纳入19篇。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及检测原理3篇,血小板活化与脑动脉硬化的关系1篇,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12篇,血小板活化与心血管病的关系1篇,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的应用2篇。资料综合:在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活化起重要促进作用,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促使血小板活化的因素无法逆转,使得血小板长期处于活化状态,临床抗凝治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小板的活化,但不能完全消除致活化因素的作用,活化的血小板与静息的血小板相比,其血小板膜糖蛋白发生显著变化,并在血小板膜上大量表达,成为活化血小板的分子标志物。随着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及血栓形成分子机制的阐明,新型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的合成将会取代或补充阿司匹林和溶栓剂的作用,推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结论:在血栓性疾病中,血小板活化起了关键作用,因此研究血小板活化作为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梗死的早期因素,准确测定其活化标志物GPⅡb/Ⅲa、GPⅠb和GMP-140对脑血管疾病发生的诊断、预防、治疗效果监测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陆锋  张梅  郭力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126-128
目的: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和脑血管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水平,进一步揭示二者的关系。推动脑血管病的预防和诊治。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12有关检测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的文章,检索词“P1atelet activation,Platelet glycoprotein,Cerebral artefial thrombosis,Atheroscler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观察对象为人类。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清华同方期刊网数据库1994—01/2004—12有关血小板活化与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关系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汉语,检索词“血小板膜糖蛋白,脑动脉硬化。脑梗死”。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要求的有关文献,并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有关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检测原理及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如何作用的研究原著。②有关定量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对脑血管病的诊断预防有意义的研究原著。排除标准:文献中重复的研究和与本研究无关的其他种类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4篇有关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检测与脑血管病关系的文献。排除重复或无关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研究.纳入19篇。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结构及检测原理3篇,血小板活化与脑动脉硬化的关系1篇.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12篇.血小板活化与心血管病的关系1篇.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拮抗剂的应用2篇。资料综合:在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活化起重要促进作用,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促使血小板活化的因素无法逆转,使得血小板长期处于活化状态.临床抗凝治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小板的活化.但不能完全消除致活化因素的作用。活化的血小板与静息的血小板相比。其血小板膜糖蛋白发生显著变化。并在血小板膜上大量表达,成为活化血小板的分子标志物。随着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及血栓形成分子机制的阐明.新型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的合成将会取代或补充阿司匹林和溶栓剂的作用,推动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 结论:在血栓性疾病中,血小板活化起了关键作用.因此研究血小板活化作为脑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梗死的早期因素。准确测定其活化标志物GPⅡb/Ⅲa、GPⅠb和GMP-140对脑血管疾病发生的诊断、预防、治疗效果监测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