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5篇
中国医学   18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瘀、寒、伏邪与脏腑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瘀、寒、伏邪等病因可通过脏腑、经脉干扰胞宫,引发痛经。目前,从病因论治原发性痛经多从瘀、从寒、从伏邪;从五脏论治,多辨证求本,消除病理因素的产生;从五脏论治则多从肝、脾、肾入手。此外,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所选穴位以任督二脉为主,配合足太阴等经穴补益气血,调补冲任。家族痛经史、饮食不规律、经期不良生活习惯、情绪抑郁等也会引起痛经,应针对病因引入"治未病"理念指导原发性痛经的临床防治。目前,研究存在如下问题:"治未病"理论在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中尚未普及,重治疗轻预防,且该理论亦未深入患者群体,多数原发性痛经患者早期忽视痛经的预防;同时,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治疗往往忽视中医体质学说与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因此,今后的研究需重视"治未病"思想,既要未病先防、去除病因、改善素体状况,又要既病防变,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防治原发性痛经的宣传。此外,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加强体质学说的运用,做到辨体、辨病、辨证合一,形成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的原发性痛经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92.
王某,男,8岁。1989年9月1日初诊。3年前,因观看录像片受惊发病。半夜熟睡时突然受惊,嚎叫哭啼,踡卧躲藏,并喃喃秽语,醒后不晓,断续发作,多方治疗未能获效。刻诊,面色不华,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如痴如呆。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脾虚肝旺。拟投柴芍六君汤:茯神、钩藤、炒酸枣仁、白芍各15g,太子参,天南星、白术、远志、陈皮各10g,柴胡、甘草各6g,琥珀1.5g(研细,冲服)。水煎服,日1剂。服6剂病愈,随访1年未复发。按: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土虚不能生金,金弱不能制木,易致脾虚肝旺。外受惊  相似文献   
93.
心脏骤停是心血管疾病的重危急症。近年来抢救成功率有所提高,但仍然是心血管患者致死的常见原因。因此,对心脏骤停患者及时而恰当的抢救是减少死亡率的重要手段。能否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争分夺秒、准确无误的抢救,护理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4.
督脉总领诸经,为经脉之海。高玉瑃教授临证过程中重视督脉选穴,善用督脉对穴治疗多种疾患,总结了高玉瑃教授"善用督脉治疗诸疾"的经验特点。  相似文献   
95.
中医治疗心衰,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率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对于心衰的论治,多从三焦论、脏腑论、气血津液论、阴阳论等方面进行探讨。心衰的病机复杂多变,有关如何辨证选药及药物的煎煮方法和煎煮时间是否影响药效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
干眼是眼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类重要眼表疾病,其特征是泪膜不稳定性和泪液高渗性的恶性循环所导致的炎症和眼表损伤。目前,西医治疗虽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眼表症状,但易反复发作,且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较多;而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运用中药、针灸以及其他中医特色疗法,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兹就近年来有关中西医治疗干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刘启泉认为"肝脾失调、心神失养"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病机,以"调和肝脾、养心安神、解郁理肠、宣肺达表"为治疗大法,在治疗中运用调气、安神、化湿、补虚、宣肺等方法,疗效显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初期,多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继而导致脾失健运,湿邪阻滞,气机不升,通降不利,在治疗此类患者时,以调理气机、抑肝扶脾为原则,避免应用温燥之品,谨慎运用开破之药。用药上常选用荔枝核、预知子、柴胡、延胡索等理气之药。治疗久病之累及心神患者时,多选用养心安神之药,诸如夜交藤、合欢花、炒酸枣仁等,亦喜用芳香之品,如藿香、佩兰、茵陈、紫苏叶,以达芳香化湿,宣畅气机之效。泄泻日久,病程迁延,患者体质减弱,逢天气变化或冷暖不适时易感受外邪,而致肺气郁闭失宣,治疗此类患者不可一味以脾胃论治,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可运用"逆流挽舟"法,加用荆芥、桑叶、苏叶等清宣肺气之药,清开肺气则会达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藤草胜湿汤治疗中危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疗效及对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4例中危IMN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42例)与藤草胜湿汤组(42例)。2组均给予降压、利尿、降脂、抗凝等常规治疗,西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醋酸泼尼松联合雷公藤多苷片,藤草胜湿汤组在西药组基础上加服藤草胜湿汤。比较2组24小时尿蛋白(24 h-UTP)、生化指标[白蛋白(Alb)、肌酐(Sc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常规、肝功能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6个月后24 h-UTP、TG、TC、LDL-C、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降低,Alb、HDL-C显著升高,且藤草胜湿汤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西药组(P0.05);2组肝肾功能、血常规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藤草胜湿汤联合西药能有效减少中危IMN患者的尿蛋白,升高血Alb,改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水平。  相似文献   
99.
10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时间节点关系甚密,应抓住惊蛰、大暑两个关键节点,并应之与时.于惊蛰时分,疏风达肝,加柴胡疏风调肝,佐以少量羌活、紫苏、白芷、防风等风药,既针对其症,又可引药入经、以应其时.大暑之时,调气化湿,此时多取香薷、佩兰、广藿香等解暑化湿、调畅气机.抓住关键节点,及时调整治法,既可救弊于萌芽,达到"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