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1.
背景:脊柱融合固定过程中,用于后路固定的钉棒系统由于造成相邻椎体、椎间盘及椎间关节的应力改变以及反常活动,会导致固定融合后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加速。目的:在腰椎后路固定融合过程中采用新型动态固定系统,验证动态固定系统在固定术后的即刻生物力学性能,并与传统固定系统相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实验,于2007-11/12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完成。材料:10具新鲜小牛T12~S5脊柱标本。方法:模拟人体生理运动情况,即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状态,并加上扭转状态测试。实验属稳定性实验,最大加载不超过125N的生理载荷,无破坏性影响,故标本可重复使用。依实验进程标本分为4组,每组10具标本。先对每具标本进行生理状态测试,然后制成L5~S1滑脱腰椎失稳实验模型进行测试,之后行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钉棒固定,分别采用传统钉棒和动态固定系统建立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模型进行测试。实验过程中未出现标本破坏及内固定器械断裂失效等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生理载荷125N时,生理状态、滑脱状态、传统钉棒固定及动态钉棒固定状态下腰椎的水平剪切刚度、轴向刚度及扭转强度。结果:采用两种固定系统行后路固定椎间融合后,系统的稳定性均明显超过滑脱状态,达到或超过生理状态。对于临近(上位)节段的应变、位移等影响,传统钉棒系统明显超过生理状态(P〈0.05),而动态固定系统接近生理状态(P〉0.05)。结论:采用腰椎动态固定系统行后路椎间固定融合后,其稳定性达到或超过正常生理状态,能够满足对临床固定手术后即刻稳定性的要求。与传统静态钉棒固定系统相比较,动态固定系统相邻椎体、椎间盘、椎间关节所承受的应力应变均明显降低,各项生物力学性能上均接近正常腰椎生理状态,不易产生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32.
背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膀胱重建方法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离临床应用还有差距.目的为跟腱反射重建膀胱功能手术时脊神经前根和吻接平面的选择以及脊神经前根的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设计以解剖学标本为研究对象的单一样本观察.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骨科.对象实验于1999-05/2000-01在第二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完成.20具尸体标本,男14例,女6例,40侧.干预在20具尸体标本上追踪骶丛和坐骨神经的脊神经根来源、相应的脊神经根在坐骨神经和其他神经之间的分布.主要观察指标硬膜内L4~S4脊神经前根排列的位置关系、相互重叠长度和横截面积.结果①骶丛主要由L4,L5和S1-5脊神经根组成,其中L5脊神经根(46%)的贡献最大.②S2~4前根出脊髓的平面均高于L4,L5和S1前根出硬膜的平面,前根的横截面积L4(2.19±0.39),L5(2.58±0.58)和S1(2.19±0.42)mm2均显著大于S2-4前根.③在脊髓圆锥平面,前后根的辨别和序列的确认较圆锥下容易.结论①利用跟腱反射重建膀胱功能时宜选用L5前根与S3或S4前根交叉吻接.②吻接平面宜选择在脊髓圆锥处.  相似文献   
33.
不同动力神经根在膀胱功能重建时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L5与S2前根作为动力神经根,对恢复膀胱的神经支配功能和重建排尿功能的作用。方法家犬5只,实验侧行L5-S2前根硬膜外交叉吻接,对照侧行S2-S2前根硬膜外自身吻接,术后1年分别电刺激实验侧和对照侧吻接口的中枢端,记录膀胱压和尿道压的变化。结果L5与S2前根都与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建立了神经联系。电刺激测压示:膀胱压实验侧(5.0±2.1)kPa与对照侧(4.6±1.8)kPa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7);尿道压实验侧(4.2±1.7)kPa与对照侧(4.4±1.6)kPa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31)。结论脊髓损伤后膀胱因失神经支配而发生排尿功能障碍时,应用躯体运动性的L5前根与内脏副交感性的S2前根作为动力神经根来恢复膀胱神经的再支配和膀胱功能重建时,两者作用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医用几丁糖对股骨逆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预防膝关节黏连方面的作用。[方法]56例因股骨远端骨折行膝关节开放、股骨逆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患者中随机选择29例,术中关节腔内涂布2%几丁糖4 m l作为几丁糖组;另27例常规手术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双盲法观察术后6周和1年时膝关节的伸屈活动度。[结果]56例均获随访,术后6周时膝关节活动度几丁糖组伸屈104°±23°、对照组伸屈72°±16°,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1年几丁糖组伸屈161°±30°、对照组105°±28°,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医用几丁糖能有效预防股骨逆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膝关节黏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35.
对骨科护理中护患冲突产生的原因与防范总结如下。 1护患冲突产生的原因 1.1法律意识淡漠 伴随着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新的医疗条例规定患者享有认知权、复印病历资料的权利、隐私权、知情同意权、自主决定权、平等医疗权;而法律同时也规定护士有履行职责的义务、告知的义务、保守患者秘密的义务。如果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很好地将自己的工作与法律联系在一起,不依法职业,不懂得既保护患者又保护自己,会引发护患冲突。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步行能力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10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3例患者予以常规临床术后干预,研究组54例患者予以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包括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行走训练等,40min·次-1,2次·d-1。3个月后对比两组干预后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及步行能力:步长、步频、步速情况。结果:对照组及研究组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步行能力(步长、步频、步速)均高于治疗前(P0.05);3个月后研究组髋关节功能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步行能力:步长、步频及步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采用下肢骨关节康复训练可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术后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7.
吴伟  吴士洪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4):3901-3902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探讨手术指征及内固定物的选择。方法:对37例肩胛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参照Rowe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疗效评价优19例,良11例,可6例,差1例。结论:对于严重移位和不稳定的肩胛骨骨折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8.
我科对出院患83例进行家庭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骨科高龄患者手术后并发精神障碍原因,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例骨科高龄患者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其护理对策。结果:通过相应的护理措施,积极配合治疗,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及意外,也无后遗症存在。结论: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对症施护能够缓解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症状。  相似文献   
40.
戴涟生 《吉林医学》2014,(35):7883-7883
目的:探究跟分析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通过术后随访来检查其足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3个月进行随访,通过Maryland的足部评分系统来判定患者术后的足部功能情况,45足达到优,34足达到良,1足达到可,优良率达到98.7%。术后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情况。结论:跟骨骨折手术可以让患者在术中恢复其距下关节面以及根骨的外形,让足部恢复功能,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