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4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内外邪客于肺,肺气失宣,发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其主要病机为风痰痹阻、肺热上逆。“金郁泄之”出自《内经》,原指肺金失运,当调理气机。基于“金郁泄之”理论从气机宣泄角度辨治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治宜宣畅疏通,运用黄龙止咳方化裁以恢复肺之升降,获效良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2.
后路复位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18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椎体脱位及旋转、成角移位均完全纠正。Cobb角从术前平均29.9°±3.2°恢复至术后平均4.8°±3.2°、末次随访时平均6.6°±4.0°;伤椎椎体高度从术前平均54.3%±8.6%恢复至术后平均92.8%±8.1%、末次随访时平均91.2%±9.4%。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2例中1例恢复至B级,1例无改善;B级3例中恢复至D级2例,C级1例;C级6例中恢复至D级3例、E级3例;D级6例均恢复至E级;E级1例仍为E级。未见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螺钉位置不当。结论后路复位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63.
64.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200多家企业5年以来厂房洁净度检测结果的探索性研究,考察江苏省医疗器械企业厂房洁净度的质量状况,探讨部分厂房洁净度不合格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并对厂房洁净度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65.
开展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思路和创新举措,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南京市中医院积极开展医联体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将中医药服务推广到社区,三年来,共建立四类54个医联体项目.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胶囊联合清凉膏治疗血栓性外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 例血栓性外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 例。治疗组予血府逐瘀胶囊联合清凉膏治疗,对照组予地奥司明片联合清凉膏治疗。比较2组综合疗效、疼痛评分、肛门坠胀感评分、肛门异物感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78%(44/45),高于对照组的93.33%(42/4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第3天后肛门坠胀感评分组间比较,以及治疗第7天后疼痛评分、肛门坠胀感评分、肛门异物感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府逐瘀胶囊联合清凉膏治疗血栓性外痔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8.
餐后低血压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多因餐后气血聚集于脾胃,以促进水谷精微的运化与输布,从而导致脑腑气血亏虚,元神失养,故发为眩晕。江苏省名中医顾维超主任医师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阳虚气陷、肾精亏虚、气阴两亏,对应治法以升阳举陷、滋肾填精、补气养阴为主,选方以自制验方加味升陷饮及经典方地黄饮子、左归饮合生脉饮等方化裁,疗效确切。附验案3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9.
NK/T细胞淋巴瘤鼻型是鼻腔的恶性肿瘤,发生于下鼻甲较少见,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本文回顾报道1例确诊的下鼻甲NK/T细胞淋巴瘤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提高对本病的认知,及时明确诊断,防止漏诊误诊而耽误病情。  相似文献   
70.
<正>胃食管反流症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胸骨后疼痛、烧心、泛酸、咽部不适等一系列症状的疾患,属中医学吐酸、中酸、吞酸等范畴。我们以清热降逆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心得如下。1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