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81.
目的评价可溶性人类MHC-1类分子链相关基因A蛋白(sMICA)检测对食管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对50例术前食管贲门癌患者和其中27例术后患者及20名健康人血清sMICA含量进行测定,并对血清sMICA含量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癌患者血清sMICA含量为(322.42±9.09)p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的(176.00±11.6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NM分期中,sMICA含量Ⅱ、Ⅲ、Ⅳ期依次增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sMICA含量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1);在组织病理分型中,腺癌患者血清sMICA含量高于鳞状细胞癌患者(P〈0.01);Ⅲ期患者术前血清sMICA含量均高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sMICA的检测有助于食管贲门癌的临床辅助诊断,对判断食管贲门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sMICA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脑转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1例食管癌术后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0个月,3例单纯脑转移不伴有其他脏器远处转移的患者手术治疗后生存时间为15个月以上,颅内多发转移瘤的患者放射治疗后生存期为4~11个月。结论食管癌术后脑转移瘤预后不良,治疗原则上应采用以手术切除联合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Kamofsky评分、颅外的转移状态及患者年龄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3.
目的:总结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体积最大32 cm×28 cm×25 cm,最重达4.0 kg。结果:无院内死亡。胸腔感染1例,复张性肺水肿1例,胸内渗血1例,均治愈。结论:麻醉配合至关重要,切口暴露要充分,手术操作先易后难,必须确保心脏大血管及重要脏器安全,注意术中大出血,术后要严密止血并防止发生复张性肺水肿。  相似文献   
84.
食管癌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重要疾病,在我国食管癌病人的死亡数占全部恶性肿瘤病例的前4位,目前,食管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由于现代医学的进步及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手术切除率有了明显的提高,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因此不断改进手术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仍是值得胸外科医师探讨的重要课题。1 食管癌手术简史自1877年Czemy首次为一51岁女性病人切除颈段食管癌获得成功到1938年Marshall,Adams分别报告经左胸切除食管癌并在胸内行食管胃吻合术成功,之后各  相似文献   
85.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体内抗氧化体系损伤及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方法 采用原子荧光光度计和生物化学方法分别测定肺癌患者血中硒(Se)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活性。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介素2受体(SIL-2R)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中Se水平,GSH-Px、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D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癌肿完全切除后,血中Se水平,GSH-Px、SOD活性明显升高,MDA、SIL-2R、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肺癌患者中Se、GSH-Px、SOD与SIL-2R、TNFα呈明显负相关(P<0.05;P<0.001)。MDA与SIL-2R、TNFα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肺癌患者抗氧化体系严重损伤,硒、抗氧化物酶与细胞免疫关系密切,同时与肿瘤负荷有关。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肺癌细胞MICA/B分子表达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30例肺癌患者手术切除组织标本,新鲜肺癌组织作为试验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肺癌细胞表面MICA/B分子的表达,全部患者术中系统清扫淋巴结作病理检查,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成N0、N1、N2 3组,比较3组MICA/B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肺癌组织细胞表面MICA/B表达阳性率(0.3788±0.2398)%,与癌旁组织的(0.1908±0.1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0组与N1组、N1组与N2组MICA/B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0组与N2组MICA/B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CA/B高表达于肺癌组织细胞表面。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时,MICA/B表达明显增高,预后较差。MICA/B表达可作为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CD+4 CDHi25 CDLow127 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80例食管癌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Treg占CD+4细胞的比例,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表达为(5.70±1.9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36±1.14)%(P<0.01)。Treg细胞表达在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组为(5.96±1.36)%(n=40),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4.23±1.18)%(n=30)(P <0.01)。食管癌外周血Treg细胞和TNM分期有着负相关性,TNM分期越晚,Treg细胞表达率越高。结论 Treg细胞在食管癌患者的外周血中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存在显著相关性。食管癌发病和分期与免疫功能受抑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受体(NKG2D)与可溶性MICA(sMICA)的表达及其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肺癌患者作为试验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测定两组NKG2D与sMICA分子的表达。结果肺癌患者和健康人群NKG2D分子表达分别为(81.56±8.78)%、(85.63±6.6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中sMICA分子表达分别为(354.13±80.575)pg/ml、(216.53±48.175)pg/ml,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KG2D和血清中sMICA分子两个变量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r=-0.349,P=0.006),呈负相关关系。结论NKG2D的表达和血清中sMICA的水平可能成为预测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及肿瘤恶性转移的指标之一。sMICA表达及对NKG2D的负调节机制可能是导致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原因之一。该机制可能会为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提供患者适应证指标。  相似文献   
89.
目的:对33例食管癌穿孔的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其中食管癌切除同时纵隔穿孔区域周围组织切除26例;不同方式肺切除4例,支气管膜部楔形切除1例,单纯探查2例。结果:30例近期疗效满意,生存期均在6月以上,1例手术后33天死亡。结论:食管癌穿孔的患者应首先手术治疗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0.
结肠段间置胸内吻合术在食管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结肠间置胸内吻合术在食管外科中的应用。方法 对 2 8例食管胸中段、下段癌切除并用GF I型消化道吻合器将带蒂横结肠段与食管进行食管结肠、结肠食管的胸内顺行吻合。结果 保留了食管、胃的迷走神经及完整的食管裂孔和贲门、胃的正常解剖位置。结论 结肠间置胸内吻合术后无胸胃症状 ,消化功能良好 ,无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1,3,5年生存率明显提高 ,分别为 96 .4%、92 .8%和 7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