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71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10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46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胸腔镜组40例、传统开胸组44例。疗效观察及评价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第3天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 RS ),恢复正常活动时间,肺不张发生率,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个数和住院费用。结果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术后第3天疼痛N RS ,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切口长度,住院费用,胸腔镜组与常规开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肺不张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无显著差异。传统开胸切口出血多,术后引流量较多,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慢,术后并发症相对增多。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胸腔镜手术治疗肺癌住院费用偏高,但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切口美观等优点。相比较常规开胸,其优势明显,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必将成为常规开展术式。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术者必须行严格的病例筛选及具备丰富的开胸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胃动素和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及26例正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生后24~48 h对其血液胃动素和一氧化氮水平进行检测。同时对其粪便进行培养,检测其中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的菌落数量,并分析其与血液胃动素及一氧化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新生儿窒息患儿在生后24~48 h,其血液胃动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新生儿,而血液一氧化氮水平则较正常新生儿存在显著的增高。粪便培养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肠球菌所形成的菌落数量均较正常新生儿明显减少,并且其菌落数量与血液胃动素水平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血液一氧化氮水平则呈现负相关。结论新生儿窒息造成了血液胃动素水平的降低和一氧化氮水平的上调,进而显著影响了肠道菌群的定植。  相似文献   
13.
C反应蛋白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心功能不全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204例心血管病患者被分为心功能不全组(左室收缩功能不全,88例)和对照组(无心功能不全,116例),比较两组间CRP变化。结果: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组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RP水平在心功能Ⅳ级组显著高于Ⅲ级组(P〈0.01),Ⅲ级组显著高于Ⅱ级组(P〈0.01);冠心病组CRP显著高于高血压性心脏病(高心病)组和扩张型心肌病(扩心病)组(P均〈0.05),高心病组与扩心病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CRP水平升高与心功能不全程度关系密切,不同病因所致心功能不全CRP水平亦有不同,以冠心病CRP水平升高更明显。因此,CRP可作为评价心功能不全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膀胱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IM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8月和2011年11月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例膀胱IMT患者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例1经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会诊确诊为膀胱IMT,术后3年因复发再次入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病理诊断膀胱IMT复发;第二次术后2年出现左上肺、骨、皮下多发转移,肺穿刺病理倾向于膀胱肿瘤肺转移可能性大,化疗无效死亡。例2行膀胱镜检查时发现膀胱前壁占位直接改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病理确诊膀胱IMT,随访2年6个月无复发。结论膀胱IMT临床特征与膀胱肿瘤极其相似,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膀胱部分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膀胱IMT大都倾向于良性病变,出现复发、转移极其罕见。  相似文献   
15.
陈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9):1180-118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B组,各60例,A组行大转子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B组行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比较2组坐骨神经阻滞指标,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阻滞效果等。结果B组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A组(P < 0.01),穿刺次数明显少于A组(P < 0.01),穿刺深度明显小于A组(P < 0.01),穿刺成功率、阻滞成功率和病人满意度均明显高于A组(P < 0.01)。2组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 < 0.01)。2组术后8 h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后8 h股后肌群肌力均达到Ⅲ级及以上,明显优于A组(P < 0.01)。结论超声引导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操作穿刺时间较短,进针深度更浅,穿刺及阻滞成功率较高,病人满意度高,股后肌群肌力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策略的选择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经手术治疗原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120例。对于血肿量在30-60ml或者血肿量较大已形成脑疝者87例患者行开颅手术血肿清除术,其中未脑疝并且一般身体情况较好的56例行微创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另31例血肿量较大已形成脑疝者行大骨瓣颅血肿清除术,12例由于术后脑压仍高加行去骨瓣减压术。对于合并有心,脑,肾严重疾病,以及年龄大于70岁的33例病人行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3天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清情况,术后半年按照COS量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术33例患者术后3天,再出血4例,术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5分0例,4分16例,3分100例,2分4例,1分3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87例患者,其中56例采用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术后3天再出血4例,术后6个月COS预后评分5分0例,4分38例,3分14例,2分2例,1分2例;而行大骨瓣颅内清除31例患者,术后3天再出血8例,术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5分0例,4分11例,3分9例,2分6例,1分5例。结论对于血肿量在30-60ml,未脑疝并且一般身体情况较好的患者,行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手术效果好,恢复快;对血肿量大于60ml或者脑疝的病人,建议行大骨瓣颅血肿清除术,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合并有心,脑,肾严重疾病,以及年龄大于70岁的病人行血肿穿刺引流术。早期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积极处理并发症有助于降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26例CAP患者住院期间使用的各种抗菌药物的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用药疗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0%;给药方式均为静脉给药;应用抗菌药物共涉及9类18种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喹诺酮类62例(49.20%),其次为二代头孢菌素类61例(48.41%);抗菌药物用药疗程4~24 d,平均(10.6&#177;3.4)d;单用抗菌药物者44例(34.92%),二联用药82例(65.08%);按用药频度排序,居前5位依次是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孟多、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奇霉素。按销售金额排序,居前5位依次是左氧氟沙星、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结论 CAP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需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和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甘伟伟  刘斌  谢贵杰 《安徽医药》2014,(8):1569-1571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使用氨甲环酸对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组(30例,氨甲环酸术前1 h使用)、晚期组(30例,氨甲环酸术中使用)和对照组(30例,不使用)。统计分析患者的显性红细胞丢失量、隐性红细胞丢失量与总红细胞丢失量。结果 (1)对照组(96.3±21.7)mL的显性失血量显著多于早期组(45.9±9.7)mL、晚期组(46.2±9.5)mL,Ps〈0.01;早期组的显性失血量与晚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组(140.6±21.1)mL、晚期组(216.7±48.6)mL的隐性失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335.1±60.3)mL,Ps〈0.01;早期组的隐性失血量明显少于晚期组(P〈0.01)。(3)早期组(236.7±42.4)mL、晚期组(344.0±51.5)mL的总红细胞丢失量显著少于对照组(492.8±65.1)mL,Ps〈0.01;早期组的总红细胞丢失量明显少于晚期组(P〈0.01)。结论氨甲环酸能够明显减少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失血量,术前1 h使用比术中使用更能明显减少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19.
胡荣红  叶佩军 《安徽医药》2014,18(3):536-538
目的 探讨改良绷带加压法在桡动脉介入中压迫止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某三级医院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91例.随机分为两组,改良绷带组108例,专用止血器组83例.比较两组患者桡动脉介入术后加压包扎的并发症及舒适度情况.结果 改良绷带加压组与专用止血器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桡动脉穿刺史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专用止血器组患者比较,改良绷带组患者穿刺处出血、周围青紫及皮肤破损移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手肿胀、麻木、压迫处疼痛改良绷带组患者发生率低于专用止血器组患者(P <0.05),同时改良绷带组患者舒适度良好的百分比高于专用止血器组患者(P <0.05).结论 改良绷带加压法相对于专用止血器法具有并发症更少、舒适度好且价格便宜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间质病变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间质病变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与转归。结果12例患者类风湿关节炎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2例,干燥综合征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皮肌炎1例,多发性肌炎1例。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活动后胸闷气短;肺部体征以Velcro啰音为主;肺部高分辨CT( HRCT)检查表现为磨玻璃样影、条索状影、网状影、斑片状影、肺大泡和蜂窝样影,全胸片表现为条索状影和斑片状影;1例干燥综合征和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肺间质病变发现较早,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症状缓解,肺间质病变发现较晚者,经糖皮质激素和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无明显改善,预后差。结论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间质病变早期呼吸系统症状不明显,肺部HRCT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早期治疗有利于改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