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5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4 毫秒
41.
目的:将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角固定在15°的情况下,比较不同内倾角度置钉相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和进钉深度,以确定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在横断面上的最佳内倾角度。方法:募集颈椎结构正常的健康成年国人64名,男32名,女32名;年龄32.7±7.8岁(18~60岁),进行颈椎CT平扫,通过Mimics软件对志愿者的颈椎CT数据进行测量,在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角为15°的情况下,分别测量内倾角度为0°、5°、10°、15°、20°、25°、30°和理想内倾角(β角)时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和寰椎后路侧块螺钉的进钉深度;测量正中矢状面与寰椎后弓最后缘的交点与进钉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钉点处的后弓下缘侧块高度;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寰椎后路侧块螺钉的β角男性为20.01°±2.97°,女性为21.89°±3.14°。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倾角度为0°、5°、10°、15°、20°、25°、30°和β角时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男性分别为8.95±1.18、9.51±1.14、10.00±1.17、10.42±1.20、10.39±1.29、9.41±1.25、8.04±1.21、11.02±0.96mm,女性分别为7.64±1.01、8.31±1.11、8.88±1.10、9.32±1.11、9.51±1.09、8.90±1.02、7.62±1.07、9.97±0.98mm;进钉深度男性分别为19.03±1.34、19.60±1.39、20.28±1.47、21.20±1.48、22.11±1.54、23.06±1.63、24.19±1.97、22.37±1.52mm,女性分别为17.47±1.68、17.90±1.64、18.50±1.79、19.31±1.93、20.47±2.03、21.67±2.18、22.89±2.38、21.26±1.99mm。相较于其他内倾角,β角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最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寰椎后路侧块螺钉内倾角为β时,寰椎后路侧块螺钉进钉点距离正中矢状面与寰椎后弓最后缘的交点距离男性为28.35±1.75mm,女性为26.70±1.60mm;进钉点处的后弓下缘侧块高度男性为4.38±0.85mm,女性为4.13±0.80mm。结论:寰椎后路侧块螺钉上倾15°时,以所对应的寰椎侧块有效宽度最大的内倾角β角进钉,理论上损伤椎动脉、脊髓等结构的几率最低。  相似文献   
42.
<正>基于枢椎在脊柱中特殊的解剖结构,其在创伤过程中会出现多种骨折类型[1],从单一解剖部位骨折(齿状突骨折占颈椎骨折的9%~18%[2~4]、Hangman骨折占颈椎骨折的4%~7%[5]、枢椎椎体骨折占颈椎骨折的0.3%[6])到联合多个解剖部位的复合型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1%~3.4%[7、8])。目前临床上对单一解剖部位骨折的治疗意见基本一致,而对于复合型骨折的处理目前仍无一致的意见[7、9、10]。以往对  相似文献   
43.
合理运用椎体成形术与后凸成形术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徐荣明  廖旭昱 《中国骨伤》2010,23(10):723-725
<正>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e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常用的技术,广泛应用于骨髓瘤、骨转移瘤和骨质疏  相似文献   
44.
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勇  徐荣明 《中国骨伤》2009,22(2):153-155
阐述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并进行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比较,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是可行的,宜首先选择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  相似文献   
45.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导向配套器械的设计与运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设计并运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导向配套器械,为临床提供帮助。方法:设计生产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导向配套装置,运用2具带有头颅的颈椎标本检验,并应用于17例临床患者,植入下颈椎经关节螺钉68枚。结果:应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导向配套装置植入下颈椎经关节螺钉顺利,解剖后发现螺钉位置好,无关节突劈裂等,患者植入后经3-12个月随访,无神经受累症状,未发现螺钉松动。结论:运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导向配套器械植入下颈椎经关节螺钉,方便实用,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6.
寰枢椎后路双侧经关节螺钉加Apo-fix椎板夹固定(简称经典四点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症,具有可靠的力学稳定性,且术后的骨性融合率较高[1].我们通过测试Magerl螺钉+C1双侧椎板钩组合C2椎板交叉螺钉固定(简称改良四点内固定技术)三维运动范围,并比较两种四点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对改良四点内固定技术机制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螺钉技术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后路枢椎椎板螺钉技术治疗上颈椎不稳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3~73岁,平均45岁。AndersonⅡ型和Ⅲ型齿突骨折19例,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先天性游离齿突并寰枢椎不稳2例,寰椎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7例,不典型Hangman骨折并C2-3不稳1例,C2-3创伤性不稳5例。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Vertex钉棒系统固定。结果35例患者共置入枢椎椎板螺钉68枚,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5.5个月。随访时X线片均未见明显颈椎不稳、内固定失败及螺钉松动退出。11例患者螺钉穿出椎板背侧,但无症状出现。结论枢椎后路经椎板螺钉技术固定牢固,操作简单,相对安全,特别适用于C2椎弓根发育异常或骨折不能采用椎弓跟固定的患者。  相似文献   
48.
寰椎定量解剖研究及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寰椎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研制仿生寰椎前弓钢板提供解剖数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48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AW)、寰椎前弓与侧块相连处厚度(AD)、寰椎前结节厚度(AT)和高度(AH)、寰椎侧块中点高度(MHL)和长度(L)、寰椎侧块宽度(LW)、寰椎侧块外倾角(α°)等内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设计仿生寰椎前弓钢板提供形态学参数范围。结果:测得AW(20.68±1.38)mm,AD为(3.86±1.42)mm,AT和AH分别为(8.65±1.88)mm和(10.36±1.49)mm,MHL和LW分别为(12.82±1.76)mm和(12.86±1.63)mm,寰椎侧块外倾角(α°)平均为(13.84±1,73)°。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由两侧的寰椎侧块固定板和中间前弓连接板构成。结论: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的研制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因寰椎疾患导致上颈椎不稳,又不干扰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脊柱非融合性技术。  相似文献   
49.
Hu Y  Xu RM  Xie H  Jia LS  Ruan YP  Ma W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4):1663-1666
目的探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胸椎骨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50例胸椎骨折患者术前均行脊柱标准俯卧位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针点、入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针角度和直径,根据测得数据确定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深度和方向,术后再行脊柱X线片及CT加密扫描评价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结果50例患者共置入240枚胸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加密扫描和X线片观察到220枚(91.7%)螺钉完全在椎弓根皮质骨内;20枚(8.3%)螺钉发生错置,其中7枚(2.9%)螺钉偏外;5枚(2.1%)螺钉偏前外侧,有2枚(0.8%)螺钉靠近主动脉;3枚(1.3%)螺钉偏下;3枚(1.3%)螺钉直径过大导致椎弓根内壁膨胀内移;2枚(0.8%)螺钉误入椎管内。螺钉完全在椎弓根皮质内的百分比在不同的胸椎节段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术前CT扫描测量胸椎骨折患者椎弓根的有关数据可为术中准确置入螺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术中标准的X线透视指导和解剖标记定位是保证胸椎椎弓根螺钉准确置入的关键因素。术后CT加密扫描能准确地反映椎弓根螺钉位置偏差,并能反映椎弓根螺钉与相邻结构的位置和关系。螺钉发生错置多见于上胸椎。  相似文献   
50.
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44~75岁,平均(57.2±6.7)岁。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2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5例。以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5节段椎管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65.5±35.6)min;术中出血量为(325.0±75.1)ml。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7.3±3.8)个月。术前JOA评分为9.3±1.1;术后6个月为14.7±2.1(t=4.12,P<0.05),JOA改善率为(64.5±10.2)%。术后随访X线片及CT示椎管扩大满意,门轴侧均骨性愈合,均未见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术前C5节段椎管矢状径为(9.0±1.5)mm,术后6个月为(14.3±2.0)mm(t=7.61,P<0.05),椎管扩大率为(67.6±11.8)%。结论: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应用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是安全有效的,在抬起椎板获得即刻稳定的同时,可以恢复椎管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