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介绍一种克氏针外固定支架治疗近侧指间关节骨折方法.方法 自2006年7月-2009年7月,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克氏针外固定支架治疗近侧指间关节骨折9例.其中食指1例,中指3例,环指2例,小指3例;开放性骨折5例,闭合性骨折4例;单纯性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3例.受伤至治疗时间为2h~8d,平均2d.随访5~36个月,平均13个月.手部功能恢复按TAM标准评价.结果 骨折全部愈合,按TAM标准评价:优5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77.8%.结论 克氏针外固定支架能够对近侧指间关节骨折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而且其结构简单,方便实用,价格低廉.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臂丛MRI在臂丛神经节前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45例临床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术前均采用1.5 T GE Signa EXCITE MRI扫描仪行双侧臂丛MRI扫描,同时所有患者均行锁骨上臂丛神经探查以及术中肌电图检查,将MRI扫描结果与手术所见及术中肌电图进行比较,分析臂丛MRI在节前损伤诊断中的准确率。结果45例共225根神经根,169根节前损伤,MRI共检出147根,MRI诊断总体准确率为86.2%,并且MRI检查距受伤时间与诊断准确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臂丛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臂丛神经椎管内外的结构,对臂丛神经节前损伤可以提供准确而清晰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非常高的准确率,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参考,指导临床早期制定手术方案,有益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脊髓对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挽救效应及作用机制,观察回植后神经根的生长情况。方法成年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两组,每组15只。取两组大鼠左侧为正常对照侧,不作任何处理;右侧进行模型制备。进行C4-6右侧椎板减压,于椎管内硬膜外撕脱C5、6神经根。实验组将C5神经前根回植入脊髓前角,用11—0无创缝线缝合2针,后根旷置,C5神经根埋入周围肌肉;对照组将撕脱的C5、6神经根埋入肌肉。术后2、4、6、8及12周取材,C6脊髓HE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C6神经根作硝酸银染色,观察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两组大鼠术后均表现为右上肢上干瘫痪,余肢体活动正常。对照组撕脱的神经根与周围肌肉粘连;实验组神经根植入脊髓处有较多瘢痕组织粘连,未见神经根从脊髓上脱落。各时间点HE染色显示,实验组运动神经元胞体萎缩,部分运动神经元水肿,尼氏体减少或消失;对照组神经细胞胞体缩小。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成活率分别为60.9%±5.8%、42.3%±3.5%、30.6%±6.1%、27.5%±7.9%及20.4%±6.8%,实验组为67.1%±7.4%、56.3%土4.6%、48.7%±8.8%、44.2%±5.5%及42.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硝酸银染色显示,实验组C6神经根硝酸银染色显示前角运动神经元能通过轴突再生进入回植的神经根内;对照组显示为神经纤维的退变,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减少。结论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前根回植脊髓后,能够明显减少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变性死亡。神经根回植后,运动神经元能通过轴突再生进入回植的神经根内,并有新生的有髓神经纤维生长。  相似文献   
84.
上臂桡神经损伤常规采用外侧入路,显露及修复桡神经均很方便。对于少数桡神经在肱骨后方的损伤,外侧入路往往不便于桡神经的缝合操作。我们于1991年2月~1999年5月采用后侧入路治疗桡神经在肱骨后方的损伤7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18~35岁,  相似文献   
85.
宫可同  阚世廉  殷中罡  张建兵  詹海华 《天津医药》2005,33(8):514-514,i0002
肘管综合征在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中仅次于腕管综合征.发病率位于第2位。对于肘管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很多,笔者1993年8月-2003年12月采用尺神经松解、前移后,用前臂屈肌肌筋膜瓣悬吊尺神经治疗肘管综合征,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6.
目的:游离足趾移植是拇指Ⅱ类以上缺损再造术的首选。分析与Ⅱ趾移植相关的足部供血系统的血管走行、分支情况及变异程度,并提出临床应用中为保证手术成功而采取的相应对策。方法:对1978—03/2007—06天津医院手、显微外科收治的91例Ⅱ趾移植再造拇(手)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为ⅡB-ⅢB类型拇指缺损,均为择期手术,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术中遇第一跖背动脉纤细型,采取足背动脉-足底深支-第一跖底动脉的第2套供血系统。当第一跖背动脉走行不定而误伤时,手术继续进行,完整切取Ⅱ趾后,进行第一跖背动脉吻合修复。注意第一跖背动脉至足趾的分支解剖特点,辨清与Ⅱ趾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手术对策。结果:91例拇指缺损患者获得了97.8%的成活率及优良的外形与功能恢复,移植术中Ⅱ趾的使用率是100%。Ⅱ趾的血供系统特点:①由足背动脉发出的第二跖背动脉很少见,足背动脉的弓状动脉分支也很少见。②第一跖背动脉起始、走行、口径虽不恒定,但是有章可循。③第一跖背动脉终末交通支及至Ⅱ趾的分支情况分为3型,各型对Ⅱ趾的血供也有其不同特点。结论:全面掌握与Ⅱ趾移植相关的足部供血系统的解剖特点,术中仔细游离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7.
手术治疗拇指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拇指腕掌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5)、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2005年第3期)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5), 手检所获资料的参考文献,收集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对其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而后进行Meta分析及定性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RCT),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方法学缺陷。目前的证据显示,大多角骨切除、韧带重建、肌腱间置术(LRTI)与单纯大多角骨切除术的近期效果.包括疼痛缓解、握力、拇指捏力、活动度、手的功能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LRTI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纯大多角骨切除术。关于LRTI与单纯大多角骨切除术相比是否可以减少掌骨下沉,以及成形关节间隙是否与拇指力量相关,目前仅有混杂证据。有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在拇指力量、患者满意度和第一掌骨下沉方面.LRTI 的效果与大多角骨切除、韧带重建术(LR)相似;有有限证据表明,LR术后手功能评分好于LRTI,而两者缓解疼痛的效果相似;有混杂证据支持LR术后拇指活动度好于LRTI。仅有有限证据表明LIRI与Swanson硅橡胶假体植入术的效果相似。尚缺乏关于其他手术方法,如掌骨截骨术、关节融合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随机对照试验。结论尚无证据支持某一种手术方法的效果优于其他方法。需要更多高质量 RCT和更长的随访时间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8.
月骨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月骨无菌性坏死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腕部疼痛性疾病,好发于15~40岁的男性体力劳动者的优势手腕。1910年Kienbock最初对其做了系统性描述,因此又称Kienbock病。1解剖因素月骨位于近侧列腕骨的中心,呈新月形,它是腕关节中央列,即头—月—桡骨关节链的中心,易被扭曲或挤压。月骨与相邻骨块共构成五个关节,表面绝大部分为关节软骨覆盖,而无骨膜,仅在其掌侧及背侧腕关节韧带附着处有小血管进入。和全身多处骨相比,月骨血供较差,其血供破坏时很难借助相邻骨骼的血供来修复再生。2致病因素一些学者认为继发于创伤或反复微小创伤的循环改变为其病因[1…  相似文献   
89.
组织工程是通过细胞和生物材料的组合重建组织的,涉及细胞分化和细胞增殖。无论何种材料作为组织工程支架,只有提供仿生的组织环境才能保持细胞正常的生长状态。通过探索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模拟体内细胞的生存条件,为工程化组织的构建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就有关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报告腕、掌部毁损伤利用残指移位再植于前臂远端急诊手再造的经验和方法.方法 对4例腕、掌部毁损伤的患者,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将残指移位再植于桡、尺骨远端,结合术后系统的功能锻炼,重建部分手功能.结果 4例再造手全部存活.随访时间最长20年,最短1年;再造手恢复了部分屈伸、握持、对掌功能,指腹两点分辨觉为5~7mm.结论 对于腕、掌部毁损伤的患者,将残指移位再植于前臂残端,重建手指屈伸和对掌功能,是治疗该类损伤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