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痰浊痹阻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机之一,痰、瘀同源互化,互为因果,共同参与冠心病的病理进程。瓜蒌皮注射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具有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等作用。然而,目前其相应的中医理论基础及科学内涵有待进一步完善阐明。本文针对冠心病痰浊痹阻的病机,提出瓜蒌皮注射液“从痰论治,痰瘀同调”的治疗理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舒张冠状动脉,保护内皮细胞,调节血脂和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有关。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新保元汤联合心脏康复改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后患者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方案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ChiCTR1900026403)。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60例成功行TAVR治疗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气血亏虚、瘀阻水停证),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心脏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新保元汤,干预4周,并随访24周。比较两组在4周时中医症状积分及有效率,4、24周时的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营养评分、明显虚弱比例及安全指标变化。结果 最终完成观察57例,其中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干预4周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P<0.01),有效率(χ2=8.265,P=0.004)及营养评分升高(P=0.037)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在4、24周时两组6MWT距离增加(P<0.001),虚弱比例下降(χ2=85.444,P<0.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变化。结...  相似文献   
23.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由于冠状动脉狭窄、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冠心病患者症状以胸闷、心痛为主,中医学认为此为血脉瘀阻、不通则痛。介入治疗解除冠状动脉狭窄后,多致血管内皮修复延迟、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情绪低落、气短乏力等,中医病机为“虚在气”;血管内膜损伤诱发的血小板活化、凝血级联反应、微血栓形成、斑块碎屑残留等病理改变,此为“留在瘀”。气虚血瘀是介入后冠心病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益气活血中药可减少介入后患者心血管事件,改善生活质量,其机制与改善内皮损伤、增强抗血小板聚集、减轻炎症反应等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2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具有高患病率和病死率的重大慢病。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伴随着物质代谢紊乱和由此产生的慢性代谢性炎症,这提示代谢炎症有望成为防治冠心病的有效药物靶点。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重要模式,代谢免疫表型机制研究可帮助深入阐释病证结合的科学问题,深化病证结合和代谢免疫表型认识可为防治冠心病中药药效机制探索和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评估急诊科中成药的合理用药现状。方法:以“合理用药”OR “处方分析”OR “处方点评”AND “中成药”OR “中药注射剂”OR “注射液”AND “急诊科”进行主题检索,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8月1日的所有文献,按文献来源、发表年份、作者及机构所属区域、研究人群年龄分布、不合理用药情况等对文献进行分类,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评估急诊科中成药的合理用药情况。结果:通过专业检索及手动剔除误纳入的文献,最终纳入急诊科中成药相关的文献121篇,共刊登在65种期刊上。整体上,文献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来自华东地区的研究者相对更加关注急诊科中成药的合理用药情况。纳入文献总体处方总数为1 160 273,不合理处方15 815个。其中不适宜处方占比57.53%,不规范处方和超常处方分别占比21.16%和10.79%。儿童(或婴幼儿)急诊科中成药处方总数为32 179,不合理处方数量为2 211个。其中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分别占比16.46%,30.48%和50.57%。急诊科儿童不合理用药以清热类和祛痰类中成药为主,不合理用药以超说明书用药为主。急诊科老年...  相似文献   
27.
28.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发生机制中,“斑块侵蚀”与易损斑块引发的斑块破裂有本质区别,具有完整纤维帽的“斑块侵蚀”导致了约1/3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高达2/3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精准分辨斑块侵蚀,辨证运用中西医结合诊疗可使斑块侵蚀患者有更大获益。动脉粥样硬化源于内皮受损,可从疮疡论之,疮疡之毒有阴阳之分,阴毒发于肝肾郁火,郁极发越,扰动气血,可能是斑块侵蚀的一类病机,治宜散轻而补重。  相似文献   
29.
<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导致过早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最主要的疾病负担。从1990—2019年,全球CVD患病人数从2.71亿增长至5.23亿,2019年因CVD死亡的人数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其中中国CVD死亡人数最多[1]。中国CVD现患人数达3.3亿,位居前3名的CVD为脑卒中、冠心病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2]。CVD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还应注重心血管事件的预防,降低心血管病死率和住院率。现代医学防治CVD的手段已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30.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发展的主要病理基础。中医药防治AS斑块疗效确切,但缺乏对AS斑块深入系统的中医学理论探讨。结合中西医学研究成果,课题组提出AS斑块“血脉微癥”理论,认为AS斑块以正虚为本,瘀毒为关键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癥积内生为主要病理表征。临证可以“血脉微癥”理论为指导,以益气活血、解毒消癥为主治疗AS斑块。本文以中医学“瘀毒”理论为切入点,阐释“血脉微癥”理论内涵,以期为中医药防治AS斑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