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0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由于冠状动脉狭窄、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冠心病患者症状以胸闷、心痛为主,中医学认为此为血脉瘀阻、不通则痛。介入治疗解除冠状动脉狭窄后,多致血管内皮修复延迟、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情绪低落、气短乏力等,中医病机为“虚在气”;血管内膜损伤诱发的血小板活化、凝血级联反应、微血栓形成、斑块碎屑残留等病理改变,此为“留在瘀”。气虚血瘀是介入后冠心病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益气活血中药可减少介入后患者心血管事件,改善生活质量,其机制与改善内皮损伤、增强抗血小板聚集、减轻炎症反应等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具有高患病率和病死率的重大慢病。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伴随着物质代谢紊乱和由此产生的慢性代谢性炎症,这提示代谢炎症有望成为防治冠心病的有效药物靶点。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重要模式,代谢免疫表型机制研究可帮助深入阐释病证结合的科学问题,深化病证结合和代谢免疫表型认识可为防治冠心病中药药效机制探索和创新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发生机制中,“斑块侵蚀”与易损斑块引发的斑块破裂有本质区别,具有完整纤维帽的“斑块侵蚀”导致了约1/3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高达2/3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精准分辨斑块侵蚀,辨证运用中西医结合诊疗可使斑块侵蚀患者有更大获益。动脉粥样硬化源于内皮受损,可从疮疡论之,疮疡之毒有阴阳之分,阴毒发于肝肾郁火,郁极发越,扰动气血,可能是斑块侵蚀的一类病机,治宜散轻而补重。  相似文献   
15.
<正>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导致过早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最主要的疾病负担。从1990—2019年,全球CVD患病人数从2.71亿增长至5.23亿,2019年因CVD死亡的人数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其中中国CVD死亡人数最多[1]。中国CVD现患人数达3.3亿,位居前3名的CVD为脑卒中、冠心病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2]。CVD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还应注重心血管事件的预防,降低心血管病死率和住院率。现代医学防治CVD的手段已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近 10 年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以探索本领域发展的演进路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 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检索文献并进行筛选,利用 CiteSpace 软件对近 10 年文献进行作者、机构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分析,并对英文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 结果 共纳入中文文献 10 441 篇,英文文献 685 篇。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发表文献最多并起“桥梁”作用的机构,陈可冀、段金廒、王伟、王阶、 Lee MS等团队为本领域贡献最大的研究团队。研究热点词包括丹参、当归、高效液相色谱法、冠心病、补阳还五汤、中医证候、机制、血瘀证、炎症、凋亡等;研究内容集中于活血化瘀方药的临床观察和治疗经验,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药作用机制,血瘀证证候研究,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系统综述等新思路、新方法;其中活血化瘀与疾病防治研究、方药作用机制研究、证候本质和规范化研究、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至今处于前沿热点。 结论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领域近 10 年研究活跃,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微血管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MVA),是指具有典型劳力性心绞痛症状,运动或休息时心电图提示缺血性ST段下移、运动平板试验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2017版《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从微血管功能和结构异常出发将其命名为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2],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因素,中医学对芳香类中药的认识和实践历史悠久。笔者通过梳理芳香类中药在心血管疾病上的应用,探讨其特性及使用的合理性,具体阐述了包括芳香温通—散寒宣痹止痛、芳香化湿—化浊降脂、芳香理气—行气解郁、芳香活血—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醒神益智在内的不同的分类、治法及作用。深入理解芳香类中药,并从芳香类中药角度出发,拓展思路,能够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9.
<正>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斑块形成与破裂是导致心肌梗死或缺血性脑卒中等急性事件的主要病理机制。随着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为代表的风险因素得到控制,斑块侵蚀机制逐渐受到关注[1]。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形成是AS斑块侵蚀性病变的特征之一[2]。近年来研究发现,NETs通过促进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