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比较骨水泥灌注联合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及单纯PFNA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96例骨质疏松性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行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骨水泥灌注联合PFNA内固定治疗。记录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通过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对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长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出血量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与术后1个月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均有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TET)术前18F-FDG PET/CT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型及Masaoka分期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学结果证实的40例TE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32~79岁。分析所有患者的术前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测定病灶的SUVmax。参照WHO(2015) TET病理分型将TET患者分为低危型胸腺瘤(A、AB、B1型)、高危型胸腺瘤(B2、B3型)和胸腺癌(C型)3组;采用Masaoka分期标准将TET患者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 3组;将TET患者分为胸腺瘤(包括低危型胸腺瘤和高危型胸腺瘤)和胸腺癌2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SUVmax和曲线下面积(AUC)。3组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2组间的比较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低危型胸腺瘤11例(A型1例、AB型4例、B1型6例),高危型胸腺瘤15例(B2型10例、B3型5例),胸腺癌14例。Masaoka分期:Ⅰ期8例,Ⅱ期17例,Ⅲ期15例。低危型胸腺瘤、高危型胸腺瘤和胸腺癌的中位SUVmax分别为3.78、5.21和10.44,3组间SUV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16,P<0.01);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88、?3.928、4.106,均P<0.01)。Ⅰ期、Ⅱ期、Ⅲ期的中位SUVmax分别为3.74、5.14、10.08,3组间SUV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95,P<0.01),组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80、3.679、?3.644,均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AUC为0.953(95%可变区间:0.891~1.000,P<0.01);SUVmax=6.81是鉴别诊断胸腺瘤与胸腺癌的最佳临界值。 结论 18F-FDG PET/CT 的参数SUVmax与TET的WHO病理分型及Masaoka分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在使用三阶梯止痛法的基础上加用白乳散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中重度癌性疼痛(简称癌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寒凝血瘀型中重度癌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白乳散穴位贴敷。2组均以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卡氏评分(KPS评分)以及血清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止痛临床疗效,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止痛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治疗后治疗组局部冷痛、形寒畏冷、舌质紫暗证候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对照组除形寒畏冷外,其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除形寒畏冷外,其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NRS、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KPS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5-HT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β-EP水平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92%(P<0.05)。结论:在使用三阶梯止痛法的基础上加用白乳散穴位贴敷可显著改善寒凝血瘀型中重度癌痛患者的中医证候、睡眠质量、生存质量,调节血清5-HT、β-EP等疼痛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且穴位贴敷使用安全,并可减轻三阶梯止痛法的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原发胃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胃癌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和临床资料,记录胃癌原发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及代谢体积(MTV),并计算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分别比较不同肿瘤T分期、N分期、病理分期及细胞组织分化程度组间上述代谢参数的差异,并分析上述代谢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44例原发胃癌的SUVmax、SUVmean、MTV及TLG分别为5.81(3.45,7.77)、3.42(1.87,4.37)、14.80(9.02,25.19)cm3及42.03(18.89,107.87)g。不同T分期胃癌原发灶的SUVmax、SUVmean、MTV、TL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N分期及病理分期胃癌原发灶的MTV、T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SUVmax、SUV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细胞组织分化程度胃癌原发灶SUVmax、SUV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MTV、TL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UVmax、SUVmean与肿瘤T分期及细胞组织分化程度呈中度正相关(P均<0.05),与肿瘤N分期及病理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MTV及TLG与肿瘤T分期、N分期及病理分期均呈中度正相关(P均<0.05);MTV及TLG与肿瘤细胞组织分化程度均无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 胃癌原发灶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可反映肿瘤的部分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原发结直肠腺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结直肠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和临床资料,记录肿瘤原发灶最大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及代谢体积(MTV),并计算病灶糖酵解总量(TLG)。按肿瘤原发灶最大径、T分期、N分期及细胞组织分化程度分别进行分组,比较组间上述参数的差异,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52例结直肠腺癌原发灶的SUVmax、SUVmean、MTV及TLG分别为13.38±7.34、7.75±3.94、(15.83±11.18)cm3及103.15(45.28,140.23)g。不同原发灶最大径组间各代谢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T分期组间肿瘤原发灶SUVmax、SUV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TV、T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N分期、细胞组织分化程度组间肿瘤原发灶各代谢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UVmax、SUVmean与原发灶最大径呈正相关(P均<0.05),与T分期、N分期、细胞组织分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MTV、TLG与原发灶最大径、T分期呈正相关(P均<0.05),与N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结直肠腺癌的体积参数MTV、TLG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理因素,较SUVmax、SUVmean的评价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6.
目的前瞻性探讨治疗前、中和治疗后采用PET/CT确定的同步放化疗中晚期食道癌原发肿瘤代谢体积(PTMV)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12年9月~2017年6月38例中晚期食道癌行放化疗患者,在治疗前、放疗后第3~4周、治疗后第6周行PET/CT检查。利用ROC寻找治疗前、中和治疗后PTMV的变化的最佳界值,将其分为高、低值组。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全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9.1个月(95%CI为8.1~30.1),1、2、3年OS率分别为63.2%、47.4%和31.6%。pre-PTMV、mid-PTMV、Post-PTMV、ΔPTMV和ΔPTMV2的阈值分别为80.68(cm^3)、58.75(cm^3)、53.90(cm^3)、-35.02%和-13.65%。但只有治疗后PTMV比治疗中PTMV缩小体积在13.65%者有较高的总生存率,而根据其余各项阈值进行分组的两组之间没有差异。结论对于行CRT的中晚期食道癌患者,治疗前、中和后PTMV的绝对值以及治疗后PTMV/治疗前PTMV的变化率与患者的预后无关,治疗后PTMV/治疗期间PTMV的变化率对判断食道癌的预后总生存期相关,这一指标可为食道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miR-21对食管癌(EC)细胞放疗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处于指数生长期的人食管癌KYSE150细胞置于培养瓶中培养,使用X放射线照射KYSE150细胞,得到放疗抵抗株KYSE150R;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合成hsa-miR-21 mimic和miR-21 inhibitor,使用Lipo3000进行细胞转染,分为KYSE-150细胞对照组(miR-21 inhibitor NC转染KYSE-150细胞)、KYSE-150细胞实验组(miR-21 inhibitor转染KYSE-150细胞)、KYSE-150R细胞对照组(miR-21 mimic NC转染KYSE-150R细胞)及KYSE-150R细胞实验组(miR-21 mimic转染KYSE-150R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放射敏感性,计算细胞存活分数,根据单靶多击模型模拟存活曲线;增殖实验,用酶标仪在450 nm处测定吸光度;Western blot分析p-ATM(Ser1981)、p-ATR(Ser428)、p-BRCA1(Ser1524)、p-Chk1(Ser345)、p-Chk2(Thr68)、p-H2AX(Ser139)、p-p53(Ser15)、p53的表达.结果 克隆形成实验显示,在亲本株KYSE150细胞中,inhibitor-KYSE150组细胞存活分数低于阴性对照组inhibitor NC组(P<0.05);在放疗抵抗KYSE150R细胞中,mimic-KYSE150R在细胞存活分数高于阴性对照组mimic NC-R组(P<0.05);细胞增殖实验显示,inhibitor-KYSE150组细胞增殖曲线高于阴性对照组inhibitor NC组,mimic-KYSE150R在细胞增殖曲线低于阴性对照组mimic NC-R组(P<0.05);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inhibitor-KYSE150组细胞中p-ATM、p-ATR、p-H2AX、p-BRCA1、p-CHK1、p-CHK2及p-p53表达水平低于inhibitor NC组细胞(P<0.05);mim-ic-KYSE150R组细胞中p-ATM、p-ATR、p-H2AX、p-BRCA1、p-CHK1、p-CHK2以及p-p53表达水平高于mimic NC-R组细胞(P<0.05).结论 miR-21过表达可降低EC对放疗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肿瘤细胞中DNA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颈部正骨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选用常规腧穴进行针刺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颈部正骨手法,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改善情况,比较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P0.05)。结论:对于患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除了常规针刺治疗之外,结合传统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比单一进行针刺治疗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傍针刺腰夹脊穴联合腰椎关节松动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腰夹脊穴傍针刺法联合腰椎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选穴针刺治疗,两组在针刺治疗结束后均常规行腰椎牵引治疗,每天1次,10天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VAS评分以及血清IL-6、NO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傍针刺腰夹脊穴联合腰椎关节松动术可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改善VAS评分,降低血清IL-6和NO,缓解局部炎症。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翳风穴梅花针放血联合针刺治疗亨特氏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亨特氏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西药联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翳风穴梅花针放血治疗,2组均治疗20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面神经评分均较治疗明显增高(P0.01),且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4.5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68%(P0.05)。结论: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翳风穴梅花针放血联合针刺治疗亨特氏面瘫急性期患者有效,能更快地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