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69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1.
目的 研究三磷酸腺苷(ATP)促进肌源性干细胞(MDSCs)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出小鼠MDSCs,将细胞分为两组:实验组(100 μmol/L ATP)和对照组,观察MDSCs的生长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RT-PCR检测MDSCs中ATP受体的表达.结果 ATP作用3d后,实验组的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G1%(处于G1期的细胞百分率)降低,S%(处于S期的细胞百分率)和PrI值(增殖指数)升高.实验组MDSCs各亚周期(G1期、S期和G2M期)时间分别为21.5 h、4.4h和10.8 h,对照组MDSCs各亚周期时间分别为27.1h、9.6h和13.5 h.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G1期和S期明显缩短.ATP作用后,小鼠MDSCs中P2Y1受体表达显著升高,在3d时达到最高水平,之后开始下降,但仍然维持高水平.结论 ATP上调MSCs中P2Y1受体的表达,缩短G1期和S期,促使细胞从G1期进入S期,从而刺激MDSCs增殖.  相似文献   
92.
同皮肤相比,口腔黏膜受到创伤后愈合快,形成的瘢痕组织少。所以,比较口腔黏膜和皮肤创伤修复的临床、组织和分子愈合机制,将为促进创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提供重要信息。口腔黏膜和皮肤创伤修复的显著区别在于口腔组织的炎症过程是短暂的、一过性的,而皮肤组织愈合却伴有持久的炎症过程。两者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也不相同,口腔黏膜创伤修复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beta1和beta3的比例在口腔黏膜创伤中低于皮肤。所以,从基因和分子水平去探索口腔黏膜的修复机制,将帮助我们控制创伤愈合修复过程,减少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93.
目的介绍改良逆行小腿内侧皮瓣在修复同侧及对侧足踝及小腿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足踝及小腿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其中足跟溃疡缺损1例,足踝软组织缺损7例,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9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0cm×2.0cm~12.0cm×8.0cm。最远达第一跖趾关节。切取皮瓣面积3.5 cm×5.0cm~28.0cm×12.0cm。修复同侧13例,交腿修复对侧4例。结果 17例术后皮瓣全部存活,仅1例交腿皮瓣术后皮瓣远端少量坏死,换药后愈合。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外形色泽及质地良好,3例略显臃肿,无溃疡复发,皮瓣均获得保护性感觉。足底溃疡修复后3个月开始负重,负重行走及耐磨正常,1年内未见溃疡复发。全部病例踝关节伸屈功能良好。结论含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大隐静脉及隐神经的改良逆行小腿内侧皮瓣由于综合了两种传统皮瓣血供,风险明显降低,存活率高。同时增大了切取范围,可修复较大的软组织缺损。既可修复同侧亦可交腿修复对侧。无需术前多普勒血管探查,静脉回流充分,不损伤下肢主要血管。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尤其适合基层。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尺骨短缩截骨术治疗特发性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8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11例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均为单侧病变),采用尺骨横形短缩截骨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32个月,通过比较其术前术后的尺骨变异值、活动度、握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以及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和DASH评分六项指标,对该术式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1例截骨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尺骨变异值由术前(2.9±1.3) mm改变为术后(-0.2±0.9) mm.术后腕关节活动度有一定改善,与健侧比较,屈伸活动范围术前(84.9±23.2)%,术后(90.3±13.3)%;旋转活动范围术前(92.2±11.1)%,术后(94.2±9.9)%;尺桡偏范围术前(71.9±11.8)%,术后(81.8±22.7)%.患手占健侧的握力术前(79.7±20.0)%,术后(93.6±8.6)%.VAS疼痛分值术前(7.3±0.7),术后(2.9±1.4).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术前(59.0±19.0),术后(84.0±21.0),其中优5例,良4例,可2例.DASH得分术前(55.0±20.0),术后(25.0±19.0),其中以反映力量型功能和生活信心的项目改进尤为显著.结论 尺骨横形短缩截骨术能够有效改善特发性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明显减轻疼痛,提高握力,改善生活质量,对腕关节活动范围改善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95.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对家兔血液高凝状态下股动脉血管吻合的血液流变学影响,探索LMWH对高凝状态下血管吻合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日本长耳成年健康大白兔30只,间隔24小时经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穴E.coliO111押B4熏lipopolysaccharde熏LPS雪,共2次,每次50ug/kg,制备血液高凝状态。随机分为A、B、C三组,均切断右侧股动脉并立即在显微镜下行血管吻合,其中A组在血管吻合术前1天、手术中、术后1、2天分别腹腔注射LMWH一次(本实验实用的是速避凝),每次200u/kg;B组于术前1天、手术中及术后1、2天分别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ml;C组直接行右侧股动脉血管吻合,不用任何药物。A、B、C各组分别在术前、术后2小时、术后3天检测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A、B两组与C组的血液流变学值有显著的差异穴P<0.05雪,A组和B组血液流变学值无显著差异穴P>0.05雪;C组有2例血管栓塞,其它各组吻合的血管均通畅。结论速避凝能显著降低家兔血液流变学数值,改善血管吻合后血液的凝固状态,特别是能降低高凝状态下血管吻合的血液流变学值,有效地防治血管内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手外科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0名新护士应用目标设置理论进行培训,即设置可操作目标,规范岗位培训方法和内容,完善检查考核制度等。结果培训后新护士在科室及医院护理部考核中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结论应用目标设置理论可使培训中各环节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升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97.
长期以来,对神经损伤的修复通常都是在神经断裂时采用端端缝合。如有神经缺损,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缺损范围较小时,可采用适当游离两神经断端、改变关节位置、神经移位以及骨缩短等方法;缺损范围较大时,则采用自体神经移植予以修复,以保证在无张力下进行神经缝合。迄今为止,这些仍然是神经损伤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修复方法。神经端侧缝合是将损伤神经的远侧缝合到邻近正常神经干的侧壁上,由正常的神经干形成侧支发芽,长入侧方缝合的损伤神经远侧内,使损伤神经的功能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早在1903年Balance即应用神经端侧缝合治…  相似文献   
98.
目的评价近排腕骨切除加骨间掌、背侧神经切断术治疗退行性腕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996年3月-2002年12月,对30例退行性腕关节炎行近排腕骨切除和腕部骨间掌、背侧神经切断术。术后测量腕关节的活动度、握力和疼痛程度,腕关节功能评定采用Krimmer评分法。术后拍摄腕关节X线正侧位片,了解腕关节骨性改变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66个月。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70°(健侧为126°),尺桡偏平均为36°(健侧为66°);握力为25kg(健侧为46kg);疼痛值为32(术前为73);腕关节功能评分为70。腕关节X线片示,术后3例腕关节形成关节炎。结论近排腕骨切除加骨间掌侧及背侧神经切断可保留腕关节部分功能,减轻腕关节疼痛,是治疗退行性腕关节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9.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神经损伤的修复通常采用两神经断端的端端缝合法 ,直至今日仍然如此。神经端侧缝合是将损伤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相邻健康的神经干上 ,或者取一段神经段以端侧缝合的方式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之间 ,使损伤的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神经端侧缝合术在 2 0世纪初就已开展。 190 3年Balance应用神经端侧缝合术治疗面瘫 ,与此同时 ,Ham和Low将臂丛神经上干植入颈7神经根治疗臂丛上干损伤。在此后的90年 ,再没有学者进行过神经端侧缝合术的研究。1992年巴西学者Viterbo进行了一系列神经端侧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0.
臂丛神经鞘膜瘤常表现为单发的颈部包块,伴有完整的包膜,易于切除,术后疗效好,但少数患者肿瘤向椎管内生长,使手术难度和风险增大。1975—2005年,我院共收治臂丛神经鞘膜瘤43例,其中5例肿瘤向椎间孔内生长,4例一期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1例分次行肿瘤切除,术后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