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微透析技术(MD)是一种在不破坏机体内环境的前提下,对生物体细胞间液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进行连续取样和分析的微量生化取样技术。MD不仅可用于监测药物在内脏和肿瘤中的局部药代动力学,还可研究具有代谢产物与器官特异性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且有可能作为器官和肿瘤局部药物直接传递和评估工具。笔者就MD在胰腺研究相关应用作一概述,讨论其优势和局限性,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2.
目的 研究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术预先桡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对接受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6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预先桡动脉造影(pre-RAA)组341例直接行桡动脉造影;延后桡动脉造影(post-RAA)组341例在导丝、导管遇有阻力时立即行桡动脉造影,或者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结束时行桡动脉造影.观察两组桡动脉影像学特征,并记录两组患者桡动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ost-RAA组桡动脉痉挛比率高于pre-RAA组[11.4%(39/341)比6.2%(21/341),P=0.015],post-RAA组手术失败率高于pre-RAA组[3.2%(11/341)比0.6%(2/341),P=0.014],post-RAA组桡动脉穿孔发生率和术后1~6个月桡动脉闭塞率显著增高,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术预先行桡动脉造影可以有效观察桡动脉形态,减少桡动脉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处置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16例患者,记录术中桡动脉造影情况、桡动脉穿孔原因、导致穿孔的器械、处理方法和术后恢复情况等,通过定义桡动脉穿孔分型指导处置策略。结果 16例患者中桡动脉穿孔的原因包括,桡动脉解剖学变异为12例,桡动脉痉挛2例,超滑导丝穿出2例。其中7例Ⅰ型桡动脉穿孔均未行特殊处理,其余9例患者均接受加压包扎,前臂血肿张力较大的患者进行穿刺减压。术后随访4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结论桡动脉穿孔是经桡动脉PCI的少见并发症,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及时行桡动脉造影,早期识别桡动脉穿孔并及时给予治疗,是有效预防前臂严重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甚至于急性手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74.
目的 研究复合骨形态蛋白-2的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PLGA-TCP-BMP-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尺骨骨膜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手术造成30 mm绵羊桡骨骨缺损,A组植入PLGA-TCP-BMP-2人工骨及带血运的尺骨骨膜,B组仅植入PLGA-TCP-BMP-2人工骨,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3组均以钢板固定骨缺损区.术后24周拍摄X线片并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评价. 结果 X线检查示A组桡骨缺损处完全成骨修复,皮质骨与髓腔的轮廓清晰;B组亦完全修复,但新生骨密度及髓腔轮廓清晰度均不如A组;C组无有效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示A、B组骨痂外层形成为板层骨,C组缺损区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填充. 结论 PLGA-TCP-BMP-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尺骨骨膜移植能够很好的修复绵羊桡骨30 mm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