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6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筛选乙型肝炎病毒(HBV)前-前-S抗原基因启动子的结合蛋白. 方法:应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以HBV前-前-S抗原基因启动子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4轮“黏附-洗脱-扩增”的筛选过程,经噬斑的PCR扩增后,构建克隆载体,并对所筛选克隆进行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噬菌体经富集后,从随机筛选的43个克隆中得到20 个与HBV前-前-S抗原基因启动子特异结合的阳性克隆, 包括人类SMG-1的磷脂酰肌醇3相关激酶激酶、28 S核糖体、单倍型As2A线粒体、组氨酰-tRNA合成酶、脂肪醛脱氢酶、桥粒相关蛋白、MAX相互作用蛋白1等17个已知功能基因及3个未知功能基因. 结论:用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筛选得到HBV前-前- S抗原基因启动子的结合蛋白基因,为进一步研究HBV发病机制创造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2.
目的: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肝细胞中与HCV E1蛋白结合蛋白的编码基因. 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CV E1基因,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与转化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α-半乳糖(X-α-gal)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增菌后提出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DH5α),提出质粒并测序, 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获得了19个与E1蛋白特异陛结合的阳性克隆,其中16个克隆为已知蛋白基因和3个克隆为未知功能蛋白基因. 结论:成功克隆出与丙型肝炎病毒E1蛋白结合的肝细胞蛋白,为进一步研究HCV E1在HCV致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53.
54.
恩替卡韦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耐药分析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出恩替卡韦(ETV)治疗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耐药.方法: 收集ETV治疗失败的患者血清20份,根据应答情况分为非完全病毒学应答组和病毒学突破组.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ETV耐药,NCBI HBV基因型分析软件确定HBV基因型.结果: 20例患者中,检出ETV耐药11例,其变异类型以rtM204V+rtL180M+rtT184L为主.非完全病毒学应答组6例患者中未检出ETV耐药,病毒学突破组14例患者中检出ETV耐药11例,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P = 0.0022).B基因型6例患者中检出ETV耐药3例,C基因型14例患者中检出ETV耐药8例,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rtM204V+rtL180M+rtT184L变异类型在B和C基因型的ETV耐药患者中较为常见;ETV耐药多见于病毒学突破患者;ETV治疗失败患者的耐药检出率在B和C基因型中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cDNA文库中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前-前-S蛋白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探讨前-前- S在HBV致病中的作用. 方法:构建前-前-S的酵母细胞表达载体,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人肝细胞cDNA文库,利用核苷酸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于筛选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获得了54个与前-前-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阳性克隆,其中包括30种已知蛋白基因和8个未知功能基因. 结论:克隆出与乙型肝炎病毒前-前-S蛋白结合的肝细胞蛋白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前-前-S在HBV致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0 引言蛋白质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很多生命现象的基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使人类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但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研究尚是一个难题。酵母双杂交(yeast two hybrid)技术是利用酵母遗传学方法分析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方法建立以来,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不但可以检测已知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更重要的在于发现新的与已知蛋白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  相似文献   
58.
暴发性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症.它可以由大块肝坏死所致,但也可以发生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突然且严重的肝功能损害之后。Tygstrup(1981)报导,80%暴发性肝衰竭患者是由肝炎病  相似文献   
59.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启动子Ⅱ的结构及调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含有一段单股区的双链环状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其基因组结构紧密,可分为结构基因序列和调节基因序列两部分,二者可具有相互重叠的特点.HBV基因的负链核苷酸序列中,至少有4个开放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包括编码外膜蛋白的S基因区,编码核衣壳蛋白的C基因区,编码聚合酶的P基因区和调节病毒基因转录水平的X基因区,4种ORF分别有各自的启动子.HBV的外膜蛋白能使病毒由感染的细胞分泌,并能附着和侵入新的细胞;同时其也是引起宿主保护性应答的免疫原表位[1-6].因此,作为指导S基因组RNA转录的SP启动子序列,在HBV的生活周期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母婴传播国内、外已有不少报导,日本曾作调查HBsAg 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有26%变为 HBs-Ag 携带者,母亲 HBsAg 滴度高合并 HBeAg阳性者,其婴儿HBV 感染率可高达88.2%~94.7%;北医人民医院肝病研究室也曾调查,母亲 HBsAg 滴度高、HBeAg 阳性及 DNAP 活性增高者,其婴儿100%在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