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0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79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对比推拿和常规疗法在治疗中风后遗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有效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纳入推拿改善卒中后遗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 纳入2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 667例患者。[结论] 在改善卒中后遗症方面,常规康复配合推拿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四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缓解卒中后失眠的情况,但对于卒中后吞咽障碍及排便障碍的改善作用不明显。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事件方面,在常规护理中配合推拿治疗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静脉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电针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从而探讨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2型糖尿病肥胖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成模后的14只ZDF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7只;另将7只ZL大鼠设为空白组。干预4周,检测空腹血糖(FBG),并以Western Blot法检测IRS-1酪氨酸与丝/苏氨酸磷酸化的水平,观察骨骼肌全细胞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FBG、血清胰岛素(FINS)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著降低(P<0.05),且电针组可显著降低大鼠骨骼肌IRS-1丝/苏氨酸磷酸化水平,提高大鼠骨骼肌IRS-1酪氨酸磷酸化表达(P<0.05)。电针组比空白组及模型组GLUT4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5)。结论:电针可降低2型糖尿病ZDF大鼠FBG、FINS、HOMA-IR,同时电针可有效上调骨骼肌GLUT4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状况,其机制可能与电针调控骨骼肌IRS-1磷酸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3.
《光明中医》2021,36(18)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学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通过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2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灵活应用,深刻理解和掌握"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2种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殊方法,对中医学的学习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4.
目的:通过对振法动作技术进行运动学参数分析,揭示振法的空间运动规律和特征。方法:2名临床工作20年以上的推拿医生对2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振法操作,应用动态捕捉系统采集运动学数据。结果:1号操作者手指的运动振幅由大到小分别为: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拇指,最大振幅5.74mm,最小振幅0.43mm。2号操作者手指的运动振幅由大到小分别为:食指中指小指无名指拇指,最大振幅2.59mm,最小振幅0.81mm;1号操作者手指频率由大到小分别为:拇指小指中指无名指食指;腕部运动频率仅次于拇指和小指。最高频率560次/min,最低频率272次/min。2号操作者手指频率由大到小分别为:中指小指拇指无名指食指;腕部运动频率仅次于中指。最高频率329次/min,最低频率305次/min。结论:1振法是一种规律性的小幅度的中频颤动手法。2不同操作者的操作有区别,共性是最大振幅均出现在食指,运动频率较高的均是拇指、中指和小指,腕关节的振幅和频率均较高,提示掌振法是协调统一的振动。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针刺雌性大鼠身体各部位不同穴位对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相关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以比较身体各部位不同穴位对这类神经元活动的有效性,为针刺治疗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下丘脑内视前内侧区、弓状核及室旁核区域的GnRH相关神经元放电,以该神经元放电为指标,探察针刺身体不同部位的15个穴位对神经元的激活效应及激活强度的差异。结果针刺15个穴位前后兴奋性神经元放电变化百分率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子宫、关元、带脉、三阴交、耳甲、足三里、下关、关元俞、肾俞、中脘、曲池、合谷、内关、肝俞、膻中;从针刺部位来看有明显变化的是:下腹部、后肢、下背部。针刺对抑制性神经元的影响同兴奋性神经元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针刺能有效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的活性,但不同穴位的调节作用不同。穴位的调节作用与其所处部位的神经节段支配密切相关,与生殖器官同节段支配的穴位其激活下丘脑中GnRH相关神经元的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56.
通过分析《内经》对针刺补泻的记载,以针刺补泻的目的、原则、判断、操作到疗效的思路,勾勒《内经》针刺补泻的完整框架,较翔实反映《内经》针刺补泻的整体风貌。通过研究发现,《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57.
1得气概说得气是针灸术语,是指在针刺穴位后,行针的医生有针下沉紧,或如游空巷,或如鱼吞钩等感觉,患者则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相似文献   
58.
近年来,在中医针灸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中恰当地应用统计学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基于假设检验的统计推断是临床试验与循证医学的基础,根据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统计原则,本文探讨了中西方文献中针灸RCT设计与分析方法学的差异。国内针刺临床试验多采用3级或4级定性法进行临床统计分析,而国外的临床试验则多采用组间症状积分的定量比较。本文以针刺治疗疼痛的临床试验为例,讨论了两种分析方法的利弊。我们认为两种方法可以兼用,但应以定量分析方法为主,分级定性法为辅,以取各自方法的所长。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提出问题来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的学术讨论,从而提高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相似文献   
59.
通过分析过敏性鼻炎与情志变化的关系,阐述从肝论治,调节情志对过敏性鼻炎的发病过程的影响.认为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可在局部取穴及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加用合谷、太冲、肝俞等疏肝调神之穴来提高临床疗效.从肝论治,疏肝调神法可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观察石氏"醒脑开窍针法"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内皮素(ET)在脑缺血再灌模型大鼠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大鼠模型,采用不同介入时间用石氏"醒脑开窍"针法和香丹注射液给予治疗,于模型制备成功后72 h取材,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浆中AngⅡ、CGRP及ET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