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总结吻合大隐静脉的逆行缝匠肌带蒂肌皮瓣临床应用结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2年1月,应用吻合大隐静脉的逆行缝匠肌带蒂肌皮瓣修复16例(男10例,女6例)膝和小腿上1/3软组织缺损,年龄21~52岁,平均38岁。其中,膝关节周围缺损11例,小腿上1/3缺损5例。供区均为同侧。结果2例术后发生浅表感染,经临床换药逐渐愈合。肌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3.5年,平均2.5年,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没有发现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结论逆行缝匠肌带蒂肌皮瓣的大隐静脉与小隐静脉吻合,肌皮瓣的静脉回流呈正常方向,降低了肌皮瓣的部分坏死。  相似文献   
22.
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再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柱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对再手术治疗效果观察随访。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27例再手术脊柱结核术后复发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21~65岁,平均36.5岁。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分析导致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和作用强度,针对主要原因采用个体化手术治疗。再手术方式:单纯病灶清除术5例,病灶清除和窦道切除术7例,Ⅰ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8例,Ⅰ期经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2例,单纯CT引导下经皮穿刺灌注引流和局部化疗5例。术后加强抗结核药物治疗,定期检查血沉、X线或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脊柱结核术后复发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原因根据作用强度大小排列为:术前术后未行正规化疗、术后积液未早期发现和处理、自身营养状况差、术中病灶清理不彻底、术后脊柱稳定性差。再次手术术中无大血管、神经或输尿管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正常。术后8~12个月影像学复查提示椎间隙植骨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位置正常。结论:脊柱结核再手术原因复杂且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诊断和治疗难度大。术前应详细分析复发的主要原因,强调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和个体化手术治疗,同时应加强营养和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23.
目的报告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移植修复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6年1月~2012年1月,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移植修复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12例(男9,女3)。患者年龄22~55岁(平均36岁)。伤后时间:6~28天,平均12天。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范围5cm×10cm^6cm×14cm。皮瓣以腹壁下动脉穿支为蒂,旋转180°修复残端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1例皮瓣发生小的皮缘裂开,术后1月自然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8~4.0年(平均2.8年),受区外形较好。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移植适宜修复股部残端软组织缺损,该技术安全、可靠以及可降低对供区的损伤。  相似文献   
24.
王勇  刘兴炎  葛宝丰  殷莹  陈克明  苗国安 《癌症》2000,19(3):242-244
探索c-myc、PCNA、Fas表达与骨性肿瘤分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骨肉瘤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结构不良,正常骨痂进行c-myc、PCNA,Fas蛋白测定,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细胞分化、核丝分裂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特点并分型,以提高该病确诊率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6-01诊治的5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经冷凝集试验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采用单纯药物治疗28例,微创介入治疗3例,21例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本组5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按照影像学特点分型:椎体骨髓炎型9例,椎间盘炎型8例,椎旁脓肿或硬膜外脓肿型5例,混合型30例。49例获得随访16~36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根据Alp标准评定:痊愈47例,好转2例。无复发患者。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在有效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影像学分型选择微创或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6.
目的报告小腿内侧脂肪筋膜瓣桥式带蒂移植修复对侧小腿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应用小腿内侧脂肪筋膜瓣桥式带蒂移植修复对侧小腿软组织缺损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6~45岁,平均38岁。伤后时间:最短16d,最长36d,平均21d。筋膜瓣和血管蒂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结果脂肪筋膜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7个月-3.0年,平均2.6年。胫、腓骨骨折全部愈合,受区外形较好。结论这种技术很适宜修复伤肢仅有1条主要血管时伴有软组织缺损,减轻了对供区的损伤。  相似文献   
27.
目的报告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应用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共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25~52岁,平均36.5岁。损伤后手术时间3~9 d,平均7 d。骨折类型包括:前柱和前壁骨折、横形骨折以及双柱骨折。行耻骨联合上2 cm横行切口,长度约为12cm,从下向上将腹白线纵行切开,进入腹膜外。将腹直肌、髂腰肌、股神经及髂血管等结构向外向前牵开进入骨折部位。结果术后随访2.5~6年,平均4.5年。骨折8~12周愈合(平均10周)。没有发生医源性大血管和神经损伤以及异位骨化。没有出现与该项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按Matta等提出的髋臼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18例,良7例,尚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9.28%,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对治疗髋臼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能改善髋臼骨折的复位与固定。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异补骨脂素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取3月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雌二醇组(苯甲酸雌二醇0.2 mg/kg,皮下注射,每周1次),异补骨脂素组。手术6 w后,异补骨脂素组用25 mg/kg(此浓度经过前期浓度筛选得到)异补骨脂素灌胃,每天1次,1周停止1次,模型组灌胃与用药组等体积生理盐水,假手术组正常饲养。12 w后双能X骨密度仪检测全身骨密度后处死,分离骨组织,于AG-X系列台式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左侧股骨和椎骨生物力学指标,血清中骨钙素(osteocalcin,OC)和抗酒石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5b)检测,右侧股骨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RANK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剥离心、肝、脾、肺、肾、肾上腺和子宫称重,计算器官指数,并做常规病理学检测。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全身骨密度、股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及血清OC、TRACP 5b,胫骨微组织结构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差异极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骨质疏松造模良好;与模型组比较,异补骨脂素组大鼠体质量、全身骨密度、股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及血清OC、TRACP 5b,胫骨微组织结构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大鼠全身与股骨骨密度、血清OC、TRACP 5b和股骨生物力学性能极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处理组与阳性对照相比无统计差异。结论 25 mg/kg的异补骨脂素能增加SD大鼠骨密度,改善骨组织微结构,有效提升骨生物力学性能,促进骨形成,降低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9.
胡军  常怀珍 《现代护理》2001,7(1):62-63
1997年12月,我科为1例伴有挤压伤的十指离断的工人进行了再植手术,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成功。对双手十指断指再植成功的报告,目前国内外也仅有十余例[1]。其离断之手指均为整齐、无明显软组织及血管床挫灭伤之切割性离断病例,而本例所涉及十指在切割离断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血管床及软组织损伤,我们应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男,23岁。1997年12月30日因切纸致伤双手十指,完全离断2.5h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下肢血压为26/14 kPa。左…  相似文献   
30.
正笔者于2015-04诊治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深部血肿1例,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患者,女,68岁,因"左膝疼痛8年,加重伴活动障碍1个月"入院。患者于8年前出现左膝关节疼痛,主要表现为行走劳累后疼痛明显,下蹲时明显,起立困难,膝关节偶有打软,无膝关节局部红肿热痛,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