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后环骨折近年来在临床中逐渐得到应用,其疗效已得到验证[1],但目前未见其解剖学研究的报道.为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安全性,本文对重建钢板内固定在骨盆后环骨折治疗中的有效固定区、置钉角度及深度进行了观测,以期为临床手术的开展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2.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医学生从理论学习迈向实践的第一步,也是他们临床职业生涯的前奏。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所培养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能力。临床带教的质量是影响实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是所有带教老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科接受繁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实习带教效果,现对其中的一些工作方法进行了思考、总结,以冀共同探讨与提高。  相似文献   
33.
Galeazzi骨折为桡骨中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一种损伤.在前臂骨折的发生率为3%~6%,经保守治疗常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目前国内外多数主张手术治疗解剖复位[1].本院收治Galeazzi骨折病人21例,其中10例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而另11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现就其诊断及治疗讨论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特点,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4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8例,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 d和7 d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患者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麻醉方法、麻醉时间、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出现下肢DVT 21例(35.0%)。其中9例(15.0%)为术前血栓,12例(20.0%)为术后血栓。86.7%的DVT发生于骨折侧。转子间骨折发生术后DVT的风险是股骨颈骨折的5.977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是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77,P<0.05)。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患肢DVT发生率高于健侧;转子间骨折为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术前即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因此入院后应尽早行CDFI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VT。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用GSS治疗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15例:T43例,T52例,T63例,T75例,T82例;压缩性骨折8例,骨折脱位3例,爆裂型骨折4例。结果15例随访10~39个月,平均21.4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0%恢复至术后91%,螺钉位置不良6枚,术后无神经系统症状加重,随访时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伤椎高度及脊柱生理弧度无丢失。结论对于不稳定中上胸椎骨折行后路GSS内固定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6.
1998年2月~2003年6月,我们对14例移位明显的肩胛骨体部骨折采取手术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25~58岁。左侧6例,右侧8例。新鲜骨折13例,陈旧性骨折1例,均为肩胛骨体部闭合骨折。1.2治疗方法全麻下侧卧位。取后侧弧形入路2例,肩胛骨外侧缘入路12例,充分暴露骨折端,重建钢板塑形后行复位固定。见图1。术中C臂X线机透视复位满意后,放置引流片,关闭切口。术后24~48h后开始钟摆式功能锻炼,6周开始主动活动锻炼,3个月后开始肌肉强度和耐久力的训练。图1肩胛体骨折X线片A.术前;…  相似文献   
37.
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对64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进行前路内固定治疗,术前、术后行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三联抗结核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年。X线、CT及MRI检查显示减压彻底,内固定位置满意、无松动,畸形矫正满意。植骨均骨性融合,时间2.8~5.2(3.7±0.8)个月,其中14例伴截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结论前路内固定治疗有效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植骨块的吸收、移位,能够提供植骨块骨性融合的力学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重建钢板内固定在骨盆后环骨折治疗中的钢板有效固定区、置钉角度及深度进行测量,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21具成人骨盆标本,测量钢板有效固定区、耳状面距、腰骶干内缘距、腰骶干外缘距、骶椎间孔距、偏离角度。结果钢板有效固定区为(54.29±4.63)mm,近髂后上棘第1枚螺钉的耳状面距为(28.30±4.15)mm,腰骶干内缘距为(52.58±3.55)mm,骶椎间孔距(46.89±4.29)mm,第1枚螺钉偏离角度为〉(13.80°±8.78°),〈(30.19°±11.15°),近髂后上棘第2枚螺钉的耳状面距为(24.02±2.72)mm,近髂后上棘第3枚螺钉的耳状面距为(18.79±2.45)mm,近髂后上棘第4枚螺钉的耳状面距为(18.9±3.15)mm,腰骶干外缘距为(33.35±3.47)mm,第4枚螺钉偏离角度内偏9.24°±3.9°,外偏6.85°±3.1°。结论该研究对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骨折提供了应用解剖学基础,在每侧髂骨翼置入4枚螺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9.
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临床上没有一种理想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分型系统,有待于临床工作者进一步完善。由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特殊性,目前手术入路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用传统的手术技术和手术入路很难达到满意的复位和固定。经改良的后侧入路手术治疗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较为理想的手术入路。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在临床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各种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本文拟就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分型、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内髁劈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采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髁劈裂骨折获得随访的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8~68岁,平均36.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4例,高处坠落伤7例。合并伤: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15例,均为胫骨平台止点撕脱;合并胫骨平台后外侧塌陷骨折14例。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方法评定疗效。结果:21例均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7.3个月。无切口感染,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骨不愈合,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术后后内髁骨折均达解剖复位,1例术后小腿内下方感觉麻木。术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2例,良7例,可2例。结论:膝关节后内侧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髁劈裂骨折,有利于平台后内髁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具有暴露清楚、内固定安放方便、创伤小及临床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