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8篇
中国医学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究甲状腺结节患者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其入院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经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经乳晕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比较。结果:与对照组围手术期指标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更少,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2%,各项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确切,对患者的健康恢复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的临床预测指标价值,以便为防治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在该院因胸痛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73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80例)和非冠心病组(3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各生物化学指标及动脉硬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h血糖(2hFBG)、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游离脂肪酸(FFA)、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一氧化氮(NO)、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受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DL-C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β=-1.70,P0.05),LDL-C、ApoB、hsCRP、BNP、ET-1及baPWV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β=0.34、0.15、0.28、0.35、0.85、0.98,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血脂指标、hs-CRP、BNP、ET-1及baPWV水平对老年冠心病的预测诊断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干扰素与消旋卡多曲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门诊就诊及收住院经临床确诊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干扰素和消旋卡多曲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腹泻、呕吐停止时间,热退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6.3%,治疗组腹泻、呕吐、热退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能有效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消旋卡多曲能抑制水、电解质分泌,两药联合应用能提高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10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的55例患者采用早期综合疗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的53例患者则采用常规保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按GOS评分判断预后得知,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38例,中度或重度残疾12例,植物状态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69.09%(38/55),而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23例,中度或重度残疾19例,植物状态7例,死亡4例,总有效率仅为43.40%(23/53)。可见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6,P<0.05)。结论早期发现并早期进行综合治疗对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塞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与升主动脉弹性功能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诊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共157例,按冠脉病变情况分为三支病变组(n=51)、两支病变组(n=50)、单支病变组(n=56),对比三组升主动脉前壁S波速度、扩张性、僵硬指数,分析其与Leaman冠脉评分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升主动脉僵硬指数: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 P<0.05);而前壁S波速度、扩张性: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三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三组患者Leaman对比: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三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Leaman冠脉评分与升主动脉僵硬指数呈正相关,但与前壁S波速度、扩张性均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与其升主动脉弹性功能密切相关,可通过升主动脉弹性功能预测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腕前区微型静脉皮瓣在合并皮肤软组织和血管缺损性断指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本院接受缺损性断指再植术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腕前区微型静脉皮瓣桥接(A组,32例)和血管移植后带蒂皮瓣修复(B组,35例),比较两组的术后皮瓣参数(术后皮瓣成活率、皮瓣外形、皮瓣颜色、皮肤感觉)和供区影响参数(外形、皮肤感觉、功能)。结果 A组2例皮瓣完全坏死,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延迟愈合;B组完全坏死3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2例,经换药后愈合。两组的术后皮瓣成活率、皮瓣颜色、皮肤感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外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供区皮肤感觉、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前区微型静脉皮瓣适用于缺损面积不大的合并皮肤软组织和血管缺损性断指再植。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并评价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计算机技术在相关数据库如CNKI、VIP、Pub Med等进行文献搜索,由专业人员对文献进行评定筛选,最终选定9篇参考文献,以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为观察组,以单独厄贝沙坦治疗为对照组,采用Stata和Rev Man软件对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等血压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血脂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其效果显著优于单独采用厄贝沙坦治疗。  相似文献   
58.
目的:对比观察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输卵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治疗。对比观察2组术中和术后情况,并对患者随访1年,对比观察2组术后受孕率和输卵管完全通畅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发现,观察组术后1年输卵管完全通畅率为77.78%,受孕率为80.9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可以显著提高输卵管完全通畅率和受孕率。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腹腔镜逆行阑尾切除术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腹腔镜顺行切除难以进行的急慢性阑尾炎患者施行逆行阑尾切除术,分析了其手术特点、手术适应症及并发症。结果本组病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逆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时间30.95min,平均42.5min。术后住院3-7d,平均4.5d。1例出现左下腹穿刺孔感染。结论腹腔镜逆行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安全、有效的阑尾切除术式。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某院2012年7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经手术确诊为腰椎峡部裂的患者共97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8)。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飞利浦Brilliance64)扫描三维重建,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CT检查,观察两组检查方法的影像学图像质量,比较两组患者腰椎峡部裂的检出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检查图像质量的优良率高达91.84%(45/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2%(35/48);另外,观察组患者腰椎峡部裂的检出率为100.00%(49/49),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40/48),两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对诊断腰椎峡部裂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是的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能显著降低漏诊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