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301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答;感受外邪是慢性肾炎的诱发因素。这对患者的康复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积极防治慢性肾炎患者复感外邪,对于提高慢性肾炎的疗效非常必要。临床实践表明,慢性肾炎患者易患外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由于慢性肾炎患者脾肾两虚,卫气乏源。盖卫气“发源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卫气薄弱,藩篱不固,故易感外邪而发生感冒。其二,由于慢性肾炎患者常兼夹水湿,湿热等内邪,易招致外邪,内外相合而发生感冒。  相似文献   
102.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北 《四川中医》1998,16(10):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现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场主之。”方剂组成:麻黄去节2两,细辛2两,附于他1枚,去皮被8片。历代注解伤寒的医家都认为是用治少明里寒兼太阳表热(太、少两感)之证的。然  相似文献   
103.
中医辨证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共选择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73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中医辨证治疗组(42例)与西药对照组(31例)。结果:中医辨证治疗组临床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57.14%和78.57%,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的25.81%和51.14%。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是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有效途径,值得今后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4.
检测了痰湿型体质与非痰湿型体质的血脂、血糖、胰岛素及红细胞N ̄+—K ̄+—ATP酶活性,结果表用痰湿型体质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非痰湿型体质,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亚组分水平,红细胞Na ̄+—K ̄+—ATP酶活性痰湿型体质显著低于非痰湿型体质。初步揭示了痰湿型体质在脂代谢、糖代谢及能量代谢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5.
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的看法和建议陈士奎1994年6月,中国科协召开了“学科发展与科技进步研讨会”,来自我国理、工、农、医和交叉学科各领域的著名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认真而热烈地研讨了面向21世纪的学科发展与科技进步问题。联系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如何...  相似文献   
106.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体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振坤  吕维柏 《中医杂志》1995,36(4):208-210
我于1992年2月至1993年9月期间,赴坦桑尼亚从事艾滋病课题的临床研究工作,应用中医药治疗该病近5千例次,取得了一定疗效。深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有明显优势,并可望取得突破性进展。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艾滋病毒(HIV)感染所致的一种全身性虚损性疾病。中医药对该病的无症状带毒者(AC)、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以及AIDS各期的治疗,必须从辨证论治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07.
李鸿涛  高思华 《中医杂志》2005,46(12):950-951
<金匮要略>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因其立论精当,方论并举,病脉证治体系一脉相承,而垂法后世.其中有关病机的论述尤为精要,其辨治思路并不囿于临床的一般表现,临证察机,随机应变,因而其随证所创之方,只要辨证无误,效如桴鼓.本文就其有关"上下"病机病脉证治的论述,略作阐发,藉此可窥见张仲景辨治思想之一斑.  相似文献   
108.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学最富特色、具有明显优越性的内容之一,其价值已为世人所公认。然而,何谓辨证论治?其精神实质究竟是什么?迄今为止,并无一个令人满意的理论阐释,临床应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问题。笔者在潜心辨证论治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十...  相似文献   
109.
五行学说之我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思华 《中医杂志》1994,35(8):493-495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的方法论运用于我国古代至近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一直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而延用至今。但是,由于人们对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似有曲解,对其科学内涵亦褒贬不一。笔者不才,愿就五行学说的学习心得一抒己见,以求正于同道。1 对五行学说的一般认识一般认为,“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五行学说是在‘五材’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0.
肾炎血尿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尿是肾炎的主要临床特征之一,也是治疗上的一个难题。中医通过对肾炎近三十余年的研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现就有关资料综述如下,以期今后更好地开展对肾炎血尿的研究。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现代医家多认为血尿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热、湿、瘀。方氏认为血尿定位在肝肾,定性为湿热、虚热、血瘀、阳虚、气虚。时氏则尤强调血瘀在血尿中的意义。陆氏、潘氏等认为血尿有实火、虚火之分。张氏认为血尿有寒、热、虚、实之分,但寒热虚实不能截然分开,疾病中常可见气阴两虚,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