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背景:近年来,与骨肉瘤耐药相关的基因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个基因或单个通路.而进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双通道同时阻断有可能逆转药物耐受机制.目的:构建bcl-2和cyclin D1特异性siRNA慢病毒载体,拟将其转入骨肉瘤耐药细胞株,探讨对骨肉瘤耐药性的逆转作用.方法: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T4DNA连接酶连接等方法,将bcl-2和cyclin D1基因分别插入慢病毒载体pSIH1-H1-copGFP shRNA Vector中,构建bcl-2和cyclin D1与pSIH1-H1-copGFP共表达的慢病毒载体(pSIH1-H1-copGFP-bcl-2-siRNA和pSIH1-H1-copGFP-cyclinD1-siRNA).构建成功后的慢病毒质粒系统和pPACK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过滤,浓缩病毒,利用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对病毒滴度和感染效率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4对bcl-2和cyclin D1特异性siRNA与双酶切慢病毒载体pSIH1-H1-copGFP shRNA Vector连接成功.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并浓缩后滴度达1.14×104 jfu/μL,适合感染目的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对bcl-2和cyclinD1基因的干扰效率最高分别达88%和87%.证实将siRNA技术应用于bcl-2和cyclin D1,能够构建出有效的bck2和cyclin D1特异性siRNA慢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32.
膝关节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民 《中国骨伤》1992,5(5):45-46
磁共振成像是体外研究膝关节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的唯一工具,可为膝关节病变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3.
陈新刚  朱建民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3):372-374,377
目的评价封闭式负压引流(VSD)持续吸引与间断吸引两种方法在促进肉芽生长及游离植皮覆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来我院采用VSD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持续吸引组及间断吸引组。手术室内对患者受伤局部进行清创,清创后将VSD填充创面,VSD的引流管与负压吸引瓶相连。持续负压组VSD持续吸引7天;间断吸引组VSD敷料吸引2小时,停吸2小时,以此类推吸引7天。7天后手术室内拆除VSD(记为第一次拆除VSD),对两组的创面进行评估,包括创面清洁度、肉芽生长情况等,同时进行细菌培养。清创完成后,对创面采用自体韧厚皮移植并再次采用VSD覆盖并予吸引。两组吸引方式同前。10天后两组均拆除VSD(记为第二次拆除VSD),观察皮肤存活情况及周围有无感染。在整个VSD吸引过程中,记录吸引管引流情况包括是否畅通,VSD有无堵塞等。结果共有84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其中VSD持续吸引组为47例,VSD间断吸引组为37例。第一次拆除VSD时,肉眼看两组创面之间的肉芽生长无明显差异,两组创面内也没有感染灶,两组肉芽的厚度基本相同。两组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第二次拆除VSD时,持续吸引组未有皮肤坏死病例,间断吸引组有2例出现皮肤部分坏死;两组均未有感染出现。持续吸引组发生吸引管堵塞次数为62次,其中第一次53次,第二次9次。间断吸引组发生吸引管堵塞次数为85次,其中第一次72次,第二次13次。两组之间总的堵塞次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4),但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拆除VSD时的堵塞数,两组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4,P=0.210)。结论持续负压吸引与间断负压吸引在促进肉芽生长及植皮方面无明显差异,但间断吸引组的堵塞数高于持续吸引组,说明间断负压吸引更需要全方位的护理。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探讨股骨上端骨折,以动力加压髋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骨折愈合后,取出动力加压髋螺钉以后的股骨上段与完整的股骨上段的生物力学特性相比较,为临床内固定取出术后功能锻炼的强度提供量化依据.方法:收集8具新鲜尸体股骨标本进行实验应力分析,分别测定完整股骨上段和动力加压髋螺钉取出后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改变.结果:动力加压髋螺钉取出术后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与完整股骨上段的力学特性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股骨上端骨折如果以动力加压髋螺钉为治疗手段,在骨折愈合取出内固定后,功能锻炼只能控制在慢速步行水平,不能进行奔跑、跳跃等活动,以防止再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