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7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4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05篇
内科学   60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102篇
综合类   143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4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2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损伤脊髓神经元酶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元的酶学变化,并探索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改良Allen打击法致SD大鼠T8脊髓损伤,分别于术术前术后第3、7、14天测定脊髓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酸性磷酸酶(ACP)的含量。结果:AChE于手术持续下降,ACP在术后3天开始上升,第7天升至最高,以后逐渐下降,经CNTF治疗后上述峡谷种酶变化的幅度较小,且整个过程比较平衡,结论:CNTF对脊髓损伤的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银染色法用于端粒酶活性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建立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 银染色技术,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裂解液提取组织细胞中的端粒酶模板,在特异引物作用下进行PCR 扩增,所得产物用氯仿∶异戊醇(24∶1)处理浓缩,作聚丙稀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经硝酸银染色分析端粒酶活性。结果TRAP-银染色法能准确特异地检测小鼠骨髓瘤细胞(SP 2/0)的端粒酶活性,灵敏度可达 1×1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新西兰大白兔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NC组)、安慰剂对照组(PC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组)、黄芩苷预防组(BP组)和黄芩苷治疗组(BT组),每组6只。后4组均在高脂饮食后,进行右侧颈动脉球囊拉伤,构建AS模型。在第2周末和第10周末测定各组血脂水平。第10周末处死大白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5-脂氧合酶(5-LO)、5-脂氧合酶活化蛋白(FLAP)和白三烯B4受体(BLTR)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HE染色测量颈动脉内膜变化情况。结果与NC组比较,PC组TC、TG、LDL-C、5-LO、FLAP和BLTR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AT组、BP组和BT组较PC组TC、TG、LDL-C水平、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1.76±0.97,1.04±0.11,1.83±0.17 vs 2.54±0.18)及5-LO、FLAP和BLTR 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芩苷可以通过调脂、抑制5-LO炎症途径,发挥抗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抑制素B(INHB)检测在无精子症患者经睾丸抽吸术(TESE)结局预评估中的意义。方法:根据研究需要将受试者分为3组:梗阻性无精子症(OA)组(n=191),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组(n=360),精液参数正常对照组(n=100)。NOA组根据TESE结局分为TESE无精子组(TESE-,n=127)和TESE有精子组(TESE+,n=233)。血液标本均于上午8:00~10:00收集,测定其INHB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价血清INHB预测TESE结局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TESE-组的血清INHB水平[(19.7±34.8)pg/ml]显著低于OA组[(106.8±66.2)pg/ml]、TESE+组[(98.2±62.4)pg/ml]及精液参数正常对照组[(108.3±65.0)pg/ml](P0.01),TESE+组的血清INHB水平与OA组、精液参数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NHB最佳分割点为19.1 pg/ml,此时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88,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84.2%,诊断准确性达88.1%。结论:血清INHB是一种良好的非侵入性的精子生成预测指标,无精子症患者TESE前应该常规行血清INHB检测以评估其TESE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盐酸齐拉西酮自微乳,提高其体外溶出度及其空腹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选择对盐酸齐拉西酮溶解能力较强的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观察微乳的形成并绘制伪三元相图比较微乳区域大小,通过乳化时间的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来确定最佳处方,测定盐酸齐拉西酮自微乳的体外溶出度以及其在Beagle犬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以油酸乙酯(油相)-吐温80(乳化剂)-聚乙二醇200(助乳化剂)(质量比为30∶47∶23)时制得的自微乳经水稀释后可形成稳定的微乳,平均粒径为58.4nm,Zeta电位为-31mV。自制盐酸齐拉西酮自微乳和市售胶囊相比,其体外溶出度显著提高,达到93%。Beagle犬体内实验表明,自制盐酸齐拉西酮自微乳的吸收不受食物影响。结论盐酸齐拉西酮自微乳制备简单,微乳粒径小,可显著提高盐酸齐拉西酮的体外溶出度,及其空腹口服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6.
基因导向的个体化用药是未来临床用药的必然趋势,但其推广及应用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一系列伦理问题。个体化用药会因人、因病和因药而异,本文从这3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临床治疗实例,分别阐述和讨论基因导向个体化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相关伦理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处理方法及预后情况,提高临床预后及疗效。方法总结520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总结TBI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及不同时间段的主要死亡原因。运用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讨性别、年龄、入院GCS评分、血压、脉搏、受伤至到达医院时间等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20例颅脑创伤患者中有44例(8.46%,44/520)合并失血性休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8.26±9.25)岁。交通事故是最常见的致伤原因(68.18%,30/44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16例,6~8分17例,8~12分11例。随访1个月25例(56.82%)患者死亡,其中24h内死亡10例,24h后15例。结论颅脑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较为少见,但死亡率高。早期和后期主要死亡原因存在差异。早期(24h内)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后期(72h后)主要为颅脑损伤,临床上应予以足够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以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间期痫样发放对内侧颞叶癫痫患者脑静息态网络的影响,揭示间期癫痫活动发放对全脑功能的损害机制。材料与方法从45例行同步脑电f MRI数据采集单侧颞叶癫痫患者中,挑选35例(左侧颞叶癫痫患者18例、右侧颞叶癫痫患者17例),以同步脑电图监测,每一患者均采集间期痫样发放及无痫样发放状态静息态f MRI数据。采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分别提取患者两种状态的核心网络、背侧注意网络、执行控制网络、默认网络及感觉运动网络等7套内在连接网络。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痫样发放及无痫样发放状态m TLE患者脑内在连接网络的差异。结果相比未发放状态,发放状态下颞叶癫痫患者核心网络的前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听觉网络的脑岛及颞上回功能连接减低。此外,背侧注意网络的顶上小叶在左侧颞叶癫痫患者表现为功能连接增强,而在右侧表现为连接减弱。前默认网络的额中回在右侧表现为功能连接减弱,而后默认网络颞中回及后扣带回在右侧表现为功能连接增强。执行控制网络的中扣带回和视觉网络枕叶皮层在左侧表现为功能连接增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左侧组视觉网络及右侧组听觉网络内连接强度的变化与发放状态下IEDs发放次数呈正相关。结论内侧颞叶癫痫发作间期痫样发放对脑高级认知网络及感知觉网络均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对参与脑高级认知功能网络的损害,这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海马硬化这一特异性内侧颞叶癫痫在发作间期脑功能受损机制。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肠炎是指因盆腔、腹腔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引起的小肠和结直肠放射损伤.当放射总量超过50 Gy时,肠管放射性损伤发生概率增加[1].目前对急性放射性肠炎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本研究采用经皮内镜胃空肠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tomy- jejunostomy,PEG-J)置管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al,EN)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30例,归纳总结如下,并探讨PEG-J置管行EN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疗效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经验,探讨十二指肠镜后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优势。方法:为9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十二指肠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并将其分为两组(n=45),A组于EST术后24~72 h内行LC;B组于EST术后3 d以上行LC。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全麻时间、出血量、中转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90例均成功施行EST,85例成功施行LC。A组LC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中转率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短(P<0.05)。结论: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成功率高,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EST术后早期行腹腔镜手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