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1篇
  2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2.
Objectives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a vacuum myofascial therapy device (VT) for improving pressure pain thresholds (PPTs), range of motion (ROM), neck pain-related disability,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neck pain.Method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which thirty-eight participants with non-specific neck pain (NP)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ither an experimental (VT) or a comparison physical therapy program (PTP) group. The VT group (n = 19) received five sessions of treatment with a vacuum myofascial therapy device while the PTP group (n = 19) received five sessions of massage, ultrasound therapy (US), and 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 (TENS) over two weeks. The outcome measures were the 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 (NPRS), range of motion, quality of life (SF-12), 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 and PPTs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and at one-month follow-up.ResultsAlthough both groups experienced improvements in pain, neck disability, range of motion, and pressure pain, these onl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VT group. At one-month follow-up, the VT group still showed improvements in pain, neck disability, and range of motion.DiscussionVacuum myofascial therapy applied with a device offers similar results to other vacuum-based techniques such as cupping therapy. Moreover, in this device the parameters are digitally controlled, which allows for the precise reproduction of treatment.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定防护措施,减少危险药物的暴露风险。方法通过文献,查找危险药物暴露对职业接触的医务人员健康危害的依据,呼吁政府部门和医院领导,加强对危险药物暴露的管理,科学设置配药场所,建立教育和培训制度,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确保职业性接触危险药物的医务人员身体健康。结果国内许多医院建立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抗肿瘤等危险药物的配置,减少了危险药物暴露的机会。结论我国的医务人员化疗防护培训严重不足,防范意识薄弱,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制定并落实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熏眼与按摩治疗干眼症的持续护理改进对策。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中药熏眼与睑板腺按摩治疗的干眼症患者196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与研究组各9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持续护理改进对策。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干眼症的复发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96%高于对照组90.80%(P<0.05)。研究组复发率3.06%低于对照组12.24%(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率98.98%高于对照组90.82%(P<0.05)。结论持续护理改进对策能够保证熏眼与按摩治疗干眼症的效果,抑制疾病复发,并增强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验证Bevilacqua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适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203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临床数据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Cox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绘制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应用Hosmere-Lemeshow检验评估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校准程度,以P>0.05为预测模型校准能力较好,预测与实际没有区别。结果所有患者随访共计62~8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0个月。术后5年内共发生上肢淋巴水肿患者45例(22.2%)。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接受过新辅助化疗、全腋窝淋巴结清扫、接受过放疗是上肢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Becilacqua上肢淋巴水肿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AUC值为0.711,95%CI(0.651~0.760),有较好的的预测效果。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风险预测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无明显差异(P=0.262),校准能力较好,与实际差别不大。结论Bevilacqua术后6个月淋巴水肿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及适用性较高,可用于临床对乳腺癌保乳术后淋巴水肿的预测,可为预防淋巴水肿的发生制定干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应运而生,并已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及工作模式。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医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渗透于医学相关的各个领域,这必将对医学发展带来新一轮的革新,重新赋予医疗活动更多的可能。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较广,可涉及医疗活动全过程,包括院前管理、院中诊疗和院后康复等等,在医学临床的各个科室也都能见到人工智能的运用。本文结合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实践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的智能诊断、智能诊疗、智能随访、智能门诊急诊全程辅助诊疗系统、智能重症监护、智能医疗机器人、智能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智能约诊、智能院内就医流程引导等方面的应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溢液性乳腺癌在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及普通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的影像表现,评价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在溢液性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溢液性乳腺癌均在术前行乳腺X线检查及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检查,计算影像诊断与手术病例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105例入选患者中,单独行乳腺X线检查,影像诊断与手术结果相符合的为71例,占67.6%;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结诊断结果与手术相符合为98例,占93.3%.结论 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于溢液性乳腺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食管闭锁患儿18例临床资料,其中5例放弃手术治疗,余13例均行手术治疗。 结果:13例行一期食管气管瘘结扎+食管闭锁切除端端吻合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存活11例,4例发生吻合口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治愈;2例发生吻合口瘘,1例保守治愈,1例再次手术治愈;1例再发气管食管瘘再次手术治愈。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第6天死于呼吸衰竭、吻合口瘘及心衰。 结论:早期诊断、并发症的预防和积极处理是提高食管闭锁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试建立恰当的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缺血后处理模型。方法 选8 ~ 12周健康60只SD雄性大鼠,体质量220 ~ 260 g。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及IR缺血后处理A、B、C、D组,每组10只。S组:分离出双侧肾蒂,仅行右肾蒂结扎和左肾蒂游离;IR组:结扎右侧肾蒂,夹闭左侧肾蒂60 min后恢复灌注;缺血后处理A、B、C、D组在肾脏缺血60 min后分别进行6次(开放10 s + 阻断10 s)、5次(开放20 s + 阻断20 s)、3次(开放10 s + 阻断10 s)、3次(开放2 min + 阻断2 min)的循环,然后充分开放灌注。再灌注24 h后监测肾功能,对肾组织结构损伤程度评分。结果 与IR组相比,A、B、C、D组后处理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肾小管损伤程度评分均降低(P 〈 0.05),肾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处理组中,A、B两组的BUN、SCr及肾小管损伤程度评分相当(P 〉 0.05),且缺血后处理效果优于C、D两组(P 〈 0.05)。结论: 采用缺血后处理A组方法和B组方法均可以成功制作出缺血后处理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