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ummary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opofol on the release of glutamate and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from rat hippocampal synatosomes, synaptosomes was made from hippocampus and incubated with 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 (aCSF). With the experiment of Ca2+-dependent release of glutamate and GABA, dihydrokainic acid (DHK) and nipectic acid were added into aCSF. For the observation of Ca2+-independent release of glutamate and GABA, no DHK, nipectic acid and Ca2+ were added from aCSF. The release of glutamate and GABA were evoked by 20 μmol/L veratridine or 30 mmol/L KCl. The concentration of glutamate and GABA in aCSF was measured by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30, 100 and 300 μmol/L propofol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veratridine-evoked Ca2+-dependent release of glutamate and GABA (P<0.01 orP<0.05). However, propofol showed no effect on elevated KCl-evoked Ca2+-dependent release of glutamate and GABA (P>0.05). Veratridine or elevated KCl evoked Ca2+-independent release of glutamate and GABA was not affected significantly by propofol (P>0.05). Propofol could inhibit Ca2+-dependent release of glutamate and GABA. However, it has no effect on the Ca2+-independent release of glutamate and GABA. SHANG You, male, born in 1977, M.D., Ph.D. This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Commission of Jiangsu Province (No. KJS03084).  相似文献   
2.
进一步加强我国麻醉科建设促进医院整体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曾因明 《中国医院》2010,14(1):22-24
针对我国医院麻醉科的建设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医院麻醉科的组织结构,强化内涵建设,切实解决麻醉科人员编制紧缺问题,理顺麻醉科与手术室的关系,尽快建立麻醉后监护室,加强麻醉前评估与准备,稳步推进麻醉科门诊的建设。强调学科人才梯队的建设是麻醉学科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巴喷丁(GBP)灌胃对小鼠镇痛、自主活动和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将200小鼠分为甩尾法、扭体法、镇静实验、避暗法和跳台法实验组,每实验组40只小鼠,再分为4小组(n=10):生理盐水组(NS组),3个剂量(50,100,200 mg·kg-1)GBP组即GBP50、GBP100、GBP200组。给药一次后,测试小鼠甩尾潜伏期、15 min内扭体次数、5 min内自主活动次数、避暗潜伏期及错误次数、跳台潜伏期及错误次数。结果在甩尾法和扭体法实验中,GBP可产生镇痛作用(P<0.05或P<0.01);自主活动实验中,G100、G200组小鼠表现有镇静作用(P<0.01);在避暗实验和跳台实验中,G100、G200组的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加(P<0.05)。结论加巴喷丁灌胃产生了镇痛、镇静和遗忘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良原代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培养技术,提高AM培养效果。方法SD大鼠,在体支气管灌洗肺获取AM,通过预先注射空气、14号注射器针头回收灌洗液、低速离心、种板前多次吹打等改良措施分离和培养AM。倒置显微镜连续观察AM的形态变化,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AM存活率,瑞氏-姬姆萨染色鉴定AM纯度。结果AM体外培养后40 min即见细胞贴壁;2~3天时,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不规则形、梭形等形态,胞体变大,胞质丰富。台盼蓝拒染实验示AM存活率≥95%,瑞氏-姬姆萨染色示AM纯度≥95%。结论本实验改良了原代AM培养的技术方法,提高了原代AM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5.
唐莹  刘金东 《医学综述》2009,15(10):1470-1473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药物及非药物手段可以在再灌注之初通过活化磷酯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这一共同通路,发挥提高心肌功能和促进细胞存活的重要作用。本文对PI3K、Akt、下游靶点、效应器在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进行综述,阐明PI3K-Akt信号通路的主动保护效应在心肌保护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临床路径是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1].唇腭裂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病人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贫困,目前该手术治疗费用仍然较昂贵[2].因此,对唇腭裂病人住院期间实施临床路径,设定路径表格,规范并及时施行各项处置,最终达到缩短住院时间和控制住院费用、使病人及家属掌握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对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进行定位分析,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门诊常规X线检查难以准确定位的58例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患者行CBCT扫描,三维重建,对埋伏多生牙行定位分析,确定手术进路,指导临床手术。结果:CBCT精确定位58例患者73颗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清晰直观得显示了多生牙的数目、位置、形态、与周围解剖结构毗邻关系,根据CBCT信息制订手术方案,患者均顺利拔除多生牙。结论:锥形束CT可以准确定位埋伏多生牙,利于术中发现多生牙,减少手术对邻近软硬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背景: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利用仿生学方法制备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复合支架材料,具有与天然骨相似的结构和性能。目的:研究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复合组织工程支架的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①急性全身性毒性实验:将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材料浸提液与生理盐水分别注射至昆明小鼠腹腔,注射24,48,72 h记录小鼠体质量。②致敏实验:在日本大耳白兔背部皮下分别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材料浸提液与生理盐水,72 h内观察注射部位水肿及红斑情况,间隔14 d后再次行激发实验。③热源实验:在日本大耳白兔耳缘静脉注射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材料浸提液,注射后检测体温变化。④溶血实验:在稀释的兔抗凝血中分别加入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材料浸提液、生理盐水与蒸馏水。⑤将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材料共培养,观察材料表面细胞增殖、生长及黏附状态。结果与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复合支架材料无急性全身毒性、无致敏性、无热源反应、无溶血反应,该支架材料具有三维网络结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材料表面生长、增殖及黏附良好,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细菌纤维素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构建共表达人OCT4A与绿色荧光蛋白(GFP)慢病毒载体pLVX-OCT4A-ZsGreen1,并通过感染获得稳定表达重组质粒的白血病K562细胞系,观察OCT4A在其中的表达。根据Gen Bank数据库提供的OCT4A mRNA序列,合成编码mRN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序列,通过RT-PCR技术扩增出OCT4A全长片段,克隆至pCR-Blunt载体。将OCT4A DNA片段酶切回收后克隆至经EcoR1酶切线性化的慢病毒载体pLVX-IRES-ZsGreen1,构建pLVX-OCT4A-ZsGreen1慢病毒重组质粒,利用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是否正确。经三质粒包装系统包装后获得高滴度慢病毒颗粒并感染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稳定表达的白血病细胞系,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稳定转染细胞系的OCT4A mRNA和OCT4A蛋白表达。应用CCK-8法和平板细胞克隆形成试验测定OCT4A对K56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限制性内切酶检测及基因测序证实成功构建了携带OCT4A基因的重组慢病毒;包装病毒颗粒超速离心后病毒滴度达(1.43±0.25)×10^8U/ml;病毒感染K562细胞后经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GFP+细胞,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证实病毒感染后OCT4A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可有效上调;CCK-8法及平板集落形成试验显示病毒感染的K562细胞体外增殖活性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OCT4A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且获得可稳定上调OCT4A表达的K562细胞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uantitative pharmaco—electroencephalogram,QPEEG)各频段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分为4组(n=6):NS组(生理盐水1ml·kg-1)、LD组(舒芬太尼1.5μg·kg-1)、MD组(舒芬太尼3μg·kg-1)、HD组(舒芬太尼63μg·kg-1)。应用QPEEG,采用功率谱分析,分析兔在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前后α1、α2、β1、β2、δ和θ各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结果与给药前相比,NS组、LD组中β1频段功率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05),MD组、HD组中各脑区β1频段功率百分比均在30S-30min内减少(P〈0.05,P〈0.01),且较大部分与舒芬太尼剂量呈负相关(r=-0.43~-0.75,P〈0.05);8频段功率百分比在NS组、LD组与给药前相比也无明显变化,而MD组、HD组中各脑区8频段功率百分比在30s~30min内增加(P〈0.05,P〈0.01),且与舒芬太尼剂量呈明显正相关(r=0.48~0.80,P〈0.01);各脑区α1、α2、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与给药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舒芬太尼以剂量依赖方式减少兔QPEEGβ1频段功率百分比,同时也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加8频段功率百分比,提示β1和δ频段功率百分比可能成为舒芬太尼镇痛程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