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GP7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0例肝癌、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GP7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GP73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1.25±0.17 vs. 0.62±0.06,0.46±0.03;2.20±0.26 vs. 0.87±0.07,0.26±0.04)(均P<0.05);GP7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在血管有无侵犯及肿瘤分化程度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低者GP73表达水平高于无侵犯及分化高者(均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及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GP73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肝癌侵袭性密切相关;它有望成为新的判断肝癌侵袭性及术后转移复发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张安琪  安萌  姜博  唐文强  潘丽  付波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24):1277-1281
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m5C)是RNA中重要的甲基化修饰之一,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随着甲基化测序技术的发展,在编码RNA及非编码RNA中均证实存在大量的m5C甲基化修饰。RNA m5C甲基化修饰受m5C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及m5C甲基化结合蛋白的调控。m5C甲基化修饰调节RNA的稳定性、转运、翻译和压力应激等,并参与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肿瘤耐药等进程。本文对RNA m5C甲基化修饰的调控机制、功能以及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肿瘤诊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内镜在老年胃癌患者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该院诊疗的102例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0~78岁,术前1周均行胃肠超声造影和超声内镜。观察不同检查方法术前的影像学诊断资料,以术后病理T分期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胃肠超声造影、超声内镜和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内镜在老年胃癌患者T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胃肠超声造影对老年胃癌患者T分期总体诊断准确率为70.59%,超声内镜总体诊断准确率为73.53%,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内镜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5.29%。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内镜在老年胃癌患者T分期中,总体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胃肠超声造影和超声内镜(P < 0.05);对于T1期和T2期老年胃癌患者,联合检查诊断准确率略高于超声内镜,高于胃肠超声造影,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T3期老年胃癌患者,胃肠超声造影与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相当,略低于联合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T4期老年胃癌患者,联合检查诊断准确率略高于胃肠超声造影(P > 0.05),而明显高于超声内镜(P < 0.05)。结论 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内镜,能明显提高老年胃癌患者T分期总体诊断准确率;对于T1期和T2期老年胃癌患者,可优先选择超声内镜;对于T3期和T4期老年胃癌患者,可选择联合检查,以弥补单一检查的不足,从而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围手术期综合性止血措施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使用自体血回输(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 ABT)装置引流和非负压引流球引流对于术后失血和输血控制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为重度骨性关节炎,并经同一手术医师完成的单侧、初次TKA患者共131例。按照临床中是否在术后使用ABT装置分为两组,其中ABT组于术后应用ABT装置进行引流和自体血回输,对照组于术后应用非负压引流球进行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值、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率的差异。结果:ABT组术后引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515 mL (80~1 610 mL) vs. 260 mL (40~670 mL),P<0.001],ABT组术后自体血回输量的中位数为245 mL (60~1 070 mL)。两组患者在术后1 d血红蛋白下降值(P=0.340)、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值(P=0.524)、术后3 d的总失血量(P=0.101)和隐性失血量(P=0.062)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1例患者中共9例接受了异体输血(ABT组5/64,7.8%;对照组4/67,6.0%), 两组患者的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3)。结论:在围手术期综合性止血措施的常规应用下,ABT装置对于控制单侧、初次TKA患者术后失血的效果并不明显,也未能有效降低异体血输血率,然而却加大了术后引流量,增加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因此,在单侧、初次TKA术后并无必要常规应用ABT装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PSM)患者中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磁共振静脉成像(MR venography,MRV)影像学特点,为术中静脉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PSM患者的MRV特点,统计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分别与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42例患者中,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各有3例。再通镰状窦MRV表现为大小不一、片状、边界模糊的不均匀高信号带,范围大于永存镰状窦,但其信号强度较低。再通镰状窦的发生与SSS闭塞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在SSS后1/3段重度闭塞脑膜瘤中的发生率为37.5%。 结论 镰状窦在PSM中并不少见,其MRV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SSS后1/3段重度闭塞的脑膜瘤,术前应行MRV评估镰状窦,以减少静脉循环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上矢状窦旁脑膜瘤(parasagittal meningioma,PSM)患者中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磁共振静脉成像(MR venography,MRV)影像学特点,为术中静脉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PSM患者的MRV特点,统计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的发生率及其分别与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42例患者中,永存镰状窦和再通镰状窦各有3例。再通镰状窦MRV表现为大小不一、片状、边界模糊的不均匀高信号带,范围大于永存镰状窦,但其信号强度较低。再通镰状窦的发生与SSS闭塞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在SSS后1/3段重度闭塞脑膜瘤中的发生率为37.5%。 结论 镰状窦在PSM中并不少见,其MRV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SSS后1/3段重度闭塞的脑膜瘤,术前应行MRV评估镰状窦,以减少静脉循环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及胫前肌腱定位、髓外系统进行截骨、术后胫骨假体在冠状位上的力线情况,并分析产生不良力线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12月间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完成212个膝关节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工作组实施。胫骨侧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方法,参考标志近端为胫骨结节中内1/3,远端为胫前肌腱。术前、术后2周在下肢全长片上测量下肢器械轴夹角和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结果:定义良好冠状位力线为胫骨假体平台连线中垂线同下肢机械轴夹角在±3°范围内,结果显示191个(90.1%)胫骨假体的力线良好。术后外翻截骨5个,内翻截骨16个。术前存在内翻畸形的196个膝关节中,术后17个(8.7%)存在假体不良力线;术前16个外翻膝中,4个术后有不良力线(25.0%);卡方检验经校正后(χ2=2.778,P=0.096)无统计学相关性。术前内/外翻畸形大于20°的膝关节有22个,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21.95°(20.00°,26.90°)和1.85°(0.10°, 7.10°),190个畸形小于20°膝关节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10.65°(0.50°,19.80°)和1.10°(0.00°,4.60°), 结果经秩和检验显示术前重度畸形同术后胫骨假体不良力线存在相关性(Z=2.11,P=0.03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和胫长肌肌腱为近/远端解剖标志,依靠髓外定位系统进行截骨,临床可行性高,多可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方法可能产生内翻截骨,且在重度畸形的患者中更易出现力线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一种对粪肠球菌有抑菌效能的纳米羟磷灰石复合材料。方法 选用载银纳米羟磷灰石(Ag/ nHA)、载钇纳米羟磷灰石(Yi/nHA)、载铈纳米羟磷灰石(Ce/nHA)、普通纳米羟磷灰石(nHA)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琼脂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通过计量不同实验材料对粪肠球菌的抑菌环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价4种纳米复合材料对粪肠球菌的影响。结果 琼脂扩散法显示Ag/nHA周围出现明显的抑菌环,而Yi/nHA、Ce/ nHA、nHA周围均无抑菌环。琼脂稀释法显示Ag/nHA对粪肠球菌的MIC为1.0 g·L-1;其他材料即使浓度高达32.0 g·L-1也未表现出抑制粪肠球菌的作用。结论 Ag/nHA对浮游状态的粪肠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Yi/nHA、Ce/nHA、nHA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无明显地抑制粪肠球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