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中使用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脊髓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前瞻性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9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25.0 mg罗哌卡因、15.0 mg布比卡因及40.0 mg利多卡因进行脊髓麻醉。主要研究终点是感觉阻滞完全恢复所需的时间。次要研究终点包括运动阻滞的恢复时间、失败率、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术后疼痛、首次运动、排尿和出院时间以及短暂性神经系统症状(TNS)发生率。结果利多卡因组患者感觉阻滞恢复时间(3.1±1.7)h和布比卡因组患者感觉阻滞恢复时间(6.1±2.5)h均明显长于罗哌卡因组患者感觉阻滞恢复时间(2.6±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00)。与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组相比,罗哌卡因组患者运动阻滞恢复更快。罗哌卡因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排尿和出院时间均较布比卡因组患者短,而与利多卡因组患者无差异。与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组患者相比,布比卡因组患者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更少。3组患者满意度、心律不齐/低血压发生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使用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进行脊髓麻醉时,应用罗哌卡因麻醉患者感觉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2.
C2,3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目的 探讨C23椎弓根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5年10月,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1~56岁,平均38.5岁.根据Levine等分型标准Ⅱ型11例,ⅡA型10例,Ⅲ型5例.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6例,E级20例.采用后侧入路,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复位骨折后,采用Axis或Vertex系统经C2,3椎弓根螺钉固定,行椎板间和关节突间植骨融合.以C2侧块中点为进针点,进针方向为向头端倾斜15°~25°,向中线倾斜20°~25°;螺钉长度为26~30 mm,直径为3.5~4.0 mm.以C3侧块的外上象限中点为进针点,水平面上进针方向为向头端内侧倾斜35°~45°,矢状面上丝锥在C3向头侧倾斜约10°,进深为20~25mm,长度为18~24 mm,直径为3.5~4.0 mm.结果 术后骨折复位满意,且全部愈合,颈椎功能无明显受限,无一例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6例术前有神经症状者术后1周均有不同程度恢复.随访6~54个月,平均29个月.6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为D级的患者术后恢复至E级.术后CT检查示C2椎弓根螺钉偏外3枚(3/52);C3椎弓根螺钉偏外进入横突孔7枚(7/52);未发现螺钉偏内病例.按Mayo(McGrory)颈椎创伤后临床评价标准评分,优1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8.46%.结论 经C2,3椎弓根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手术与非手术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前列腺增生合并尿路感染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手术组中有留置导尿、留置导尿> 5 d、住院时间> 7 d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手术组与手术组中病原菌分布中检出率最高的为大肠埃希菌,其耐药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共检出3株耐碳青霉烯类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 90.00%。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均为0.00%。结论前列腺增生手术与非手术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无差异,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耐药性严重,需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背景后纵韧带骨化症所致脊髓压迫采用何种手术入路或方法进行减压为宜?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外有人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此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的评价一期前后联合手术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和可行性.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9-09/2002-12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2例.其中连续型6例,节段型2例,混合型4例.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10例,后纵韧带骨化症累及节段为2~5节,平均3.5节.方法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2例,前路采用Orion带锁钢板6例,Zephir带锁钢板6例,前路减压后采用自体骨移植5例,采用钛网加自体骨移值7例,后路均采用Axis钛板螺钉,其中采用侧块螺钉4例,颈椎椎弓根螺钉8例.术后不用颈围固定,两三天后即可活动.术后1周及3个月按照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标准(JOA17分法,包括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感觉和膀胱功能,共17分,0分为严重障碍,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评价神经功能.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100%.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价结果.②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结果.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价结果12例患者中,10例患者术后第2天诉双上肢痛感明显好转,手握力增加,术后1周四肢肌力和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膝踝阵挛明显减轻,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平均提高3~6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55.6%,术后3个月,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5.6%.②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结果部分患者术后做了MRI检查,显示颈椎管截面积显著扩大,脊髓或硬膜前、后方均得到充分减压.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1例术后出现双上肢肌力减弱,3周后肌力增强并超过手术前水平;1例术后出现右上肢C5-6神经不全瘫,随访2年恢复;2例术后伤口感染,经2次清创换药愈合.经椎弓根螺钉固定者术后经斜位及CT检查发现有1例C7椎弓根螺钉位置稍差,但无神经血管并发症.12例患者无钢板松动、植骨块脱出并发症.结论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可提供坚强的固定和充分的减压,可有效的防止前路内固定的失败,术后不需外固定,稳定性好,可明显提高和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楔状缺损(sedge-shaped defect)是一种常见的牙体缺损.近年来,光固化复合树脂已广泛用于牙体楔状缺损的充填.但光固化在做楔状缺损充填时多噜见脱落及边缘封闭不良而致充填物变色等.笔者试用日进公司的Super-bond C&B充填楔状缺损牙183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骨盆骨折S_1螺钉结合棒板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采用自行研制的S1螺钉结合棒-板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新鲜的冷冻尸体骨盆标本10具,造成C1~3骨盆骨折模型,分别应用S1螺钉结合棒-板内固定系统、S1螺钉结合Galveston技术内固定、骶骨棒、骶髂关节螺钉、前路重建钢板等内固定方法固定,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骨盆骨折采用S1螺钉结合棒-板内固定系统,其强度、刚度、稳定性均接近正常骨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O.05),与其它内固定方法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S1螺钉结合棒-板内固定系统治疗骨盆骨折,其强度、刚度最佳,优于其它内固定方法,是一种理想的新型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7.
杨红  林丹  李晨  陶玲  沈祥春 《中药材》2018,(3):686-690
目的:研究艳山姜挥发油对高糖诱导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RMCs)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培养的RMCs分为正常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模型组、罗格列酮阳性对照组及艳山姜挥发油高(1μg/L)、中(0.5μg/L)、低(0.25μg/L)浓度组。给药48 h后,MTT法检测艳山姜挥发油对高糖诱导RMCs增殖的影响,苏木素-伊红染色(HE)进行形态学观察,划痕修复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分别分析RMCs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高糖作用后,RMCs增殖率、迁移及侵袭能力显著升高(P<0.01);VEGF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艳山姜挥发油及罗格列酮预保护能显著抑制RMCs的异常增殖(P<0.05),RMCs形态和数量趋近正常对照组,RMCs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同时显著下调了VEGF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艳山姜挥发油对高糖诱导下RMCs的增殖及VEGF蛋白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加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采用枢椎棘突椎板钉结合寰枢椎椎弓根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10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6~62岁,平均39岁;单侧椎动脉高跨畸形伴寰枢椎不稳定7例,枢椎单侧关节突破坏累及椎弓根致寰枢椎不稳定3例。患者均表现为颈部活动受限及疼痛,VAS评分1~8分,平均(3.70±2.11)分,其中3例伴肌力下降及感觉异常。术前常规行影像学检查,术后7 d及1、3、6、12个月行X线和CT检查,了解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中无一例发生颈脊髓和椎动脉损伤,除1例颈部肌肉肥厚者需另开软组织通道置入螺钉外,其余均一次性置钉成功。1例术后第3天切口出现渗液,考虑为同种异体骨排异反应,对症换药后5天停止渗液,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VAS评分(1.01±0.89)分,较术前明显减轻。术后X线片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CT示1例患者寰椎椎弓根钉道内侧皮质破损,椎管未侵犯,余螺钉位置正常;术后6个月X线片及CT检查均见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单侧枢椎棘突椎板钉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