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9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心房调搏诊断第3位相右束支阻滞1例姚光辉,黄敏生(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三明365000)第3位相束支阻滞,在心动周期变化不大的常规心电图中常受到掩盖而不易诊断。食管心房调搏能通过改变起搏频率及观察起搏后心率变慢时的传导情况,从而使第3位相束...  相似文献   
2.
目前 ,急性心肌梗死 (AMI)因心律失常致死的数量已减少 ,而在AMI的死亡原因中 ,心力衰竭变得更加突出 ,所以AMI并发心力衰竭的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已成为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问题。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 (Ptf-V1)的变化是观察左心功能情况的一项客观指标 ,本文通过观察83例AMI并发左心衰竭患者抗心衰治疗前、后Ptf -V1的变化 ,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收集本科 1990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学 (1998年后增加血肌钙蛋白Ⅰ测定 )的变化明确诊断AMI的 2 6 6例患…  相似文献   
3.
我院对16例老年人心肌梗塞后半年至1年进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了解其心脏功能、指导康复活动及预测预后。患者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60~78岁,应用美国出产活动平板仪,采用北京阜外医院修改的心肌梗塞患者活动平板运动测验方案,以症状为限量,每级时间3分钟。结果9例患者运动试验达6级水平,6例患者运动过程有不同程度的症状表现而终止运动。对运动试验达6级的低危患者,可指导其日常生活,安排体育锻炼,对运动试验级别低,症状明显的中危或高危组患者,应进行医疗监护下的康复,采用间歇性运动方式。对不能作低耐量运动测验患者则提示预后不良,运动引起ST段下降0.2mV并伴有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多数有多支病变,运动时收缩压上升达不到1.3kPa(10mmHg),或当继续运动时收缩压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和睡眠质量调查,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100例确诊为高血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和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观幸福感与其睡眠质量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观幸福感越强,其睡眠质量越好,因此应当重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帮助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以改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5.
运动试验Ptfv1异常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 :探讨运动试验诱发心电图 V1导联终末电势 (Ptfv1)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 Ptfv1<- 0 .0 3mm· s及超声心动图 E/ A<1为异常标准 ,对 2 0 5例运动试验 Ptfv1与 E/ A异常发生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在运动试验诱发 Ptfv1异常合并 ST异常组 (n=30 )及单纯 Ptfv1异常组 (n=4 2 )中 ,E/ A异常者高达 90 .0 %及 85.7% ,显著高于运动试验正常组 (n=75) (P<0 .0 0 5)及单纯 ST异常组(n=58) (P<0 .0 0 5)。结论 :运动试验 Ptfv1异常与 E/ A异常 (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 )有关 ,可作为反映早期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患者vWF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检测在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103例高血压病患者及30例正常者空腹取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浆vWF含量。按高血压病分期及年龄段分组。结果 高血压Ⅱ、Ⅲ期患者,vWF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年龄增大,vWF的含量也增高,同时70岁以上年龄段中男性升高最明显。结果 vWF是血管内皮受损的标志物,高血压患者存在内皮细胞受损,受损程度与年龄大小,病情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危险因素是指在群体中由于某一因素的存在使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增高,而当其被消除后又可使该发病率下降。冠心病危险因素目前已公认的有年龄、性别、体力活动、饮食习惯、吸烟史、家族史、体质量、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其中致病性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总胆同醇升高、血糖升高。促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长期静坐、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行为、社会经济状态、种族、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并发症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变化的关系.方法用固相免疫层析技术检测AMI患者发病第1、3、5和7天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根据结果将106例AMI患者分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强阳性组、阳性组和弱阳性组,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缺血性胸痛、心源性休克和心脏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强阳性组和阳性组的心力衰竭、缺血性胸痛和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弱阳性组(P<0.01),但前两组之间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的变化情况可做为估计AMI近期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过程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塞后,幸存者中一年内有10~20%猝死、5%再梗塞、25%左右出现心绞痛,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可极出常规心电图所不能检出的高危患者。本文对3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住院第4~5周进行DCG监测,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对象诊断符合WHO标准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4例,男31例,女3例,年龄38~80岁,平均58±7岁。其中前壁20例,下壁9例,前壁加下壁2例,前壁加侧壁2冽,前间壁加下壁和右室梗塞1冽。2方法24小时DCG检查在住院第4~5周进行,仪器为德国Custor二通道实时DCG记录仪。导联体系选用监护导联即模拟V…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时午睡对白天平均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 111例受检者 ,计算和比较其整个白天和扣除午睡的白天平均收缩压 ( SBP)、平均舒张压 ( DBP)、平均动脉压 ( MBP)和平均心率 ( HR) ,并进行配对双侧 t检验。结果 所有受检者扣除午睡后的白天平均血压 (包括 SBP、DBP、MBP)和平均 HR的数值均比未扣除午睡的整个白天的数值明显增高 ( P=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0 ) ,不论是杓型和非杓型血压者 ( P=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0 )。杓型和非杓型血压两者之间的整个白天与扣除午睡的白天平均 SBP、DBP、MBP和 HR的数值则无明显的差异 ( P=0 .898、0 .5 49、0 .671、0 .5 93 )。结论 午睡对白天的平均血压有极其显著的影响 (包括杓型和非杓型血压者 )。因此在计算白天的平均血压时应扣除午睡时的血压数值 ,而午睡时的血压值应计入夜间的血压中 ,真正的体现清醒和睡眠的血压节律变化情况 ,这才是实际意义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