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中国医学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胃粘膜活检标本300例的组织学、26例扫描电镜及34例透射电镜的观察,发现本病证型间的基本病变无本质上的不同,但有程度上的差异。脾胃气(阳)虚证多属轻症,脾胃阴虚证多属重症。胃粘膜各类细胞线粒体的退行性病变,是脾虚证发生的病理基础。由于线粒体的退变程度及损伤数量的不同,引起胃粘膜萎缩程度上的差异,是证型区分的基础,也是病情由气虚向阳虚而阴虚发展演变规律的依据。脾胃阴虚患者胃粘膜突出的炎症变化,是与气(阳)虚证的主要区别,也是该证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1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气(阳)虚证121例用香砂温中汤加减治疗,对脾胃阴虚证29例用沙参养胃汤加减治疗。通过治疗前后胃粘膜相同部位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对比观察,其显效率:脾胃气(阳)虚证为43例占35.6%,脾胃阴虚证为5例占17.2%;胃粘膜病变CSAG 26例占63.4%,CAG I级19例占36.5%,CAG II级3例占7.9%,无CAGⅢ级病例。以气、阳虚证和CSAG、CAG I级胃粘膜轻度病变患者的疗效为佳。对胃粘膜超微结构损伤性病变的恢复也有显著效果。其疗效机制可能与胃窦粘膜G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