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
乳腺癌保乳术后常规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通常采用常规切线野技术,现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技术有望在保障相同疗效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放疗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利用三维计划系统评价全乳IMRT的剂量学优势与适应证.方法:选择20例接受保乳手术Tis-2NOMO早期乳腺癌病例,利用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设计切线野常规计划与IM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00cGY,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靶区剂量均匀度及正常组织如肺、心脏所受剂量来比较两种计划.结果:靶区覆盖率在两种计划中相似,分别为98%和99%.与常规计划比较,IMRT计划的PTV接受105%处方剂量从19%降至7.7%;110%处方剂量从3.6%降至0.3l%;心脏的V30(接受30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分别为4.6%±4.3%和12.7%±6.3%(P<0.001);V40(接受40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分别为1.5%±2.1%和8.3%±4.1%(P<0.001).结论:两种靶区剂量均匀度有统计学意义.全乳IMRT的剂量学优势主要在于保证靶区覆盖率的前提下,显著改善靶区的剂量分布均匀性并一定程度上降低邻近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与容积.  相似文献   
3.
廖芳  蔺波  李萍 《护理管理杂志》2023,(3):163-167+194
目的 探讨叙事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疾病适应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乳腺癌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叙事护理。干预前、干预后4周及干预后8周采用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问卷、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的疾病适应水平及应对方式。结果 乳腺癌患者疾病适应水平方面,干预组在干预后4周及干预后8周较干预前有所提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应对方式方面,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4周及干预后8周面对得分较干预前均提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4周及干预后8周回避得分较干预前下降,其中干预后8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者干预后4周及干预后8周屈服得分较干预前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叙事护理干预能提高乳腺癌患者疾病适应水平,促进患者积极应对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盆腔肿瘤放疗过程中骨髓抑制与盆腔骨接受剂量体积相关性,为明确盆腔放疗骨受量限制参数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在我院行非姑息性放疗的宫颈癌102例、直肠癌53例、前列腺癌34例。所有患者盆腔照射剂量50.0~50.4Gy,不同肿瘤病灶或瘤床区给予10~24Gy加量。宫颈癌和直肠癌常规给予同步化疗,前列腺癌给予内分泌治疗。收集整理患者靶区骨体积和V10、V20、V30、V40、V50及放疗期间至放疗结束后3个月内和放疗后6个月以上骨髓抑制RTOG分级。单因素分析骨受照体积与骨髓抑制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多因素分析骨髓抑制分级与年龄、化疗、放疗剂量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直肠癌、前列腺腺癌放疗患者总早期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77.5%、79.2%、70.6%,≥2级骨髓抑制率分别为65.7%、62.3%、35.3%。晚期骨髓抑制1级11例,2级7例,≥2级发生率3.7%。宫颈癌、直肠癌、前列腺癌患者靶区骨体积分别为(746.30±27.84)、(736.15±28.72)、(740.70±35.08) cm3(P=0.023)。接受不同照射剂量骨体积剂量百分比与早期骨髓抑制分级之间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10、V20、V30、V40和CV10、CV20、CV30、CV40与骨髓抑制分级无相关性(P>0.05),V50和CV50与骨髓抑制之间有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V50=72.33 cm3和V50=9.42%是≥2级骨髓抑制的诊断界值。结论 盆腔放疗过程中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与靶区骨受照射体积和剂量相关。在盆腔总剂量50Gy下,≥2级骨髓抑制与骨≤V40和绝对值与无明确关系,与病灶区加量和是否化疗无关,但与骨V50和绝对体积有关。V50=9.42%或CV50=72.99 cm3是≥2级骨髓抑制发生的临床参考界值。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新疆哈萨克居民是高发人群.食管癌治疗效果差,死亡率中国居世界首位.对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和晚期患者,放疗是最主要的局部治疗手段,可以改善症状、延长生存.但由于周围正常组织限制,局部肿瘤难以得到高剂量照射.腔内近距离治疗作为局部加量的有效手段已被同行认可,但在国内食管癌治疗中的报道并不多见.本研究回顾分析本单位在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48例哈萨克族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采用252Cf中子后装腔内结合外照射治疗的疗效和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涎腺恶性肿瘤较为常见,约占头颈部恶性肿瘤的2.3~10.4%。其治疗主要是外科切除,但单纯手术,肿瘤极易复发。为探讨综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我科于1983~1988年间对17例涎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了手术加术后放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7例中,男性6例,女性11例;汉族16例,维吾尔族1例;年龄19~66岁,中位年龄41岁。肿瘤位于腮腺11例,颌下腺和舌下腺各3  相似文献   
7.
原发于喉部的恶性淋巴瘤极少见。我科收治1例,外院放疗后1年,腹膜后广泛侵犯的病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38岁。因渐进性声嘶、呼吸不畅伴吞咽困难1月余,加重2天,以“咽喉部肿瘤,喉梗阻Ⅱ°”于1986年2月入外院治疗。经紧急气管切开。颈前肿块穿吸及局部切取活检,结果均为“B细胞型、小裂核细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行放疗后颈前肿瘤残留1.5×0.5cm~2,质硬固定。右声门上区肿瘤消失。拔除气管插管而出院。1987年4月因右腰部疼痛,经CT扫描,证实右肾明显增  相似文献   
8.
张桂玲  曹继兰 《新疆医学》2009,38(8):113-114
输卵管阻塞性病变是女性不孕症的重要病因之一,文献报道发病率为20%~50%。子宫输卵管造影可通过对于宫轮廓、大小、宫腔的充盈情况来判断子宫输卵管状态。并以其操作技术简单、创伤性小、图像准确、直观等特点,目前是诊断不孕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与CT引导下胸椎椎间孔注射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老年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CT组和超声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镇痛(加巴喷丁);CT组采用CT引导下行胸椎椎间孔注射治疗联合口服药物;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椎间孔注射治疗联合口服药物;随访3个月,比较三组病人治疗前、后各个随访时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睡眠质量评分(qualityofsleep,QS),口服加巴喷丁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病人VAS及QS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及CT组各随访时间段VAS及Q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口服加巴喷丁的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而超声组与CT组比较,各时间段VAS及QS评分,口服加巴喷丁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超声及CT引导下胸椎椎间孔注射治疗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而超声引导可以达到CT引导相同的效果,基于超声无辐射、价廉等优势,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吉西他滨单药作为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吉西他滨为主的联合化学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生存结果,以寻找确切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方法:通过MEDLINE、EMBASE、ASCO、ECCO等数据库及论文集检索相关文献。主要对各亚组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和客观缓解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16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共2058例患者纳入分析,按化疗方案分为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吉西他滨联合氟尿嘧啶类、吉西他滨联合伊利替康等3个亚组,各亚组半生存率的治疗优势(RD)分别为3%(P=0.003)、8%(P=0.003)、-1%(P=0.88):1年生存率RD为4%(P=0.06)、1%(P=0.10)、1%(P=0.89);客观缓解率RD为2%(P=0.32)、8%(P=0.01)、10%(P=0.0003)。结论:现有的证据提示吉西他滨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在选择联合化疗时对体质状态的要求较高,带瘤生存可能是治疗晚期胰腺癌应达到的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