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正> 第2届全国儿科呼吸道疾病及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研讨会,于1990年5月6-12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参加的代表(310位)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和教授。大会共收到交流论文98篇。会议重点讨论了小儿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介绍了多种病原快速诊断法。防治疾病方面介绍了:(1)胎儿胸腺移植、卡介苗素、控释舒喘灵、8410免疫调整剂、871液(母牛初乳提取物)对小儿哮喘;(2)维拉帕米、抗病毒免疫核糖核酸、复方莪术注射液对病毒性肺炎;(3)维生素K、潘生丁对小儿呼吸  相似文献   
2.
<正> 我科用环磷酰胺治愈2例经激素治疗无效的过敏性紫癜报告如下。例1 女,10yr。因反复皮肤紫癜伴血尿偶伴腹痛1.5 yr,长期用泼尼松治疗无效,遂来我院求治。入院时经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过敏性紫癜伴紫癜性肾炎。鉴于长期激素治疗无效,予环磷酰胺2.5 mg/(kg·d),分3次口服。服药5d后,皮肤紫癜开始消退,于12d后紫癜全部退清,尿常规(一)然后减量为1.5mg/(kg·d),再服药20d,全疗程1mo;随访1yr,未复发。  相似文献   
3.
200例人体舌象的定量化检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舌诊对中医临床辨证有较大价值,部分病例通过望舌即可得出一定的诊断依据。然而,临床仍沿用几千年的传统方法,采用肉眼观察,凭经验判断,这种诊察方法必然受到观察者主观条件(包括视觉条件)和周围照明条件的影响。所以,对舌象进行望诊辨色的客观化研究一直是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十分重视的课题。本项工作是采用光电积分法首次开展对200例人体不同舌象(包括舌质、舌苔、舌苔指数)作色度学定量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β-血栓球蛋白(β-TG)是血小板中含量最丰富的特异性蛋白,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内,随血小板激活释放入血。测定血浆中微量的β-TG含量,有助于判断血栓性疾病时血小板行为的异常程度。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时,血浆β-TG水平明显升高。有关老年人缺血性中风后不同病期与血浆β-TG水平的关系尚未见报道。对此,本文试图通过测定老年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和后遗症患者血浆β-TG浓度来探讨血浆β-TG水平在缺血性中风的诊断、预后估计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电阻抗法和光电比浊法分别测定了血瘀证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活性,结果显示全血及血浆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增高。继而采用光电比浊法和放射免疫法对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步检测血小板聚集活性、聚集后β-血栓球蛋白(β-TG)释放量以及血浆β-TG 含量。结果表明,体外血小板聚集率和随之产生的β-TG 释放量并未显示一定的相关性,仅仅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有时并不能反映其活性程度。脑卒中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聚集后β-TG 释放量以及血浆β-TG 含量明显增高,恢复期血小板几种活性指标虽有所改善,但仍较健康组异常增高。  相似文献   
6.
对临床缺血性脑卒中兼有血瘀证患者按不同病期分别进行血浆 t-PA、PAI活性水平检测。结果表明,急性期 t-PA 活性增高,并可持续到临床恢复期,至后遗症期呈下降趋势;急性期 PAI 活性较健康成人低,但在恢复期发生逆转,血浆 PAI 活性升高,至临床后遗症期尤为明显。由于上述改变使 PAI/t-PA 比值在不同病期发生异常变化,后期临床血瘀证候虽有一定改善,但这一血液学异常依然存在,并可能是血栓再度形成的危险因子之一,也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复发率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正> 第二届全国胸膜疾病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4月16-20日在河南郑州召开。正式参加代表有430名。会议围绕胸膜炎、胸腔积液、脓胸、胸膜间皮瘤、乳糜胸、气胸、以及有关胸膜疾病的实验室检查、B超、CT、和经胸壁胸膜活检等专题进行讨论。还介绍:中药苇茎汤加鱼腥草、柴胡、银花、连翘、蒲公英、甘草;和葶苈大枣泻肺汤,分别治疗急性脓胸和胸水,地塞米松和异烟肼注入胸腔,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四环素或50%葡萄糖注入胸腔,治疗复发性气胸等,都有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们研究发现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及其脂质过氧化作用在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我们于1990年6月~1991年5月测定了缺血性中风不同病期患者血浆脂酰氢过氧化物(AHP)的含量,观察应用传统中药方剂补阳还五汤治疗后对血浆AHP水平的影响,探索补阳还五汤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生化机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