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斌  戴立林  陈志达  郑勇 《中国骨伤》2017,30(9):792-798
目的:比较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的97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9例,女38例;年龄20~68岁,平均53.7岁;病程1~13个月,平均(6.9±2.3)个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54例(后路组),前路手术治疗43例(前路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VAS评分、ODI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骨融合时间及Cobb角矫正率。结果:后路组手术时间(174.4±9.9)min、术中出血量(885.0±95.7)ml、术后出血量(103.2±11.5)ml、术后住院时间(15.1±0.7)d;前路组手术时间(229.5±15.2)min、术中出血量(1 326.0±113.5)ml、术后出血量(153.2±16.7)ml、术后住院时间(19.0±0.8)d,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前路组为16.3%,后路组为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路组的Cobb角矫正率为(73.4±3.2)%,优于前路组的(62.3±2.5)%。两组间的植骨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ODI评分及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Ⅰ期前路或后路手术均能有效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但是后路手术相对于前路手术,创伤更小,畸形矫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Ⅰ期开放松质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Ⅰ期开放松质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总结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因素。方法:12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2~68岁,平均42岁。其中跟骨骨缺损7例,胫骨4例,股骨1例。采用患处换药,刮除失活的软组织及骨组织,清创后Ⅰ期行自体松质骨植骨,伤口开放,术后创面爬满肉芽后行游离植皮治疗。结果:术后移植骨质表面覆盖肉芽组织时间平均24.1d,创面完全闭合时间平均30.3d,所有患者经过8~3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所有骨缺损处经植骨后均骨性愈合,未发现感染复发者。结论:Ⅰ期开放植骨术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简单可行的方法,术前刮除失活组织,术中彻底清除肉芽组织、充分植入松质骨及术后严格无菌换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姚剑飞  冯彪  郭志民 《中国骨伤》2009,22(12):954-955
患者,男,27岁,因双足畸形、行走步态异常15年余前来就诊。患者于15年前(约12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行走步态异常,症状进行性加重,且逐渐出现双下肢畸形,2年后逐渐出现双手肌肉萎缩。无早产、难产及脊髓灰质炎病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智商无异常。15岁时有开放性颅脑损伤。查体:行走时双侧前足及外侧着地,呈跨阈及摇摆步态;双手内在肌萎缩,以双侧大鱼际肌萎缩严重。双侧大腿肌肉无明显萎缩,双小腿肌肉萎缩明显,呈典型的“鹤腿”畸形,双侧高弓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掌侧切开顺行双螺钉固定治疗Herbert B2型腕舟骨骨折的临床及功能疗效。方法:自2005年12月至2010年6月,应用掌侧切开双螺钉顺行固定技术治疗18例Herbert B2型腕舟骨骨折患者,男14例,女4例;年龄21~52岁,平均33.11岁。术后通过X线检查评价其骨折愈合情况,采用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06±4.00)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55±0.65)个月。18例患者术后4个月腕关节疼痛情况、活动范围、握力均优于术前(P<0.05).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42.78±7.32改善至术后4个月的93.89±5.83,术后4个月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优9例,良9例。结论:应用掌侧切开顺行固定技术治疗Herbert B2型腕舟骨骨折,其临床及功能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正常国人下胫腓关节微动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正常国人下胫腓关节在踝关节不同运动范围内的微动进行分析,从而明确下胫腓关节在三维方向上的微动特点和具体微动范围。方法:健康志愿者12名,男9例,女3例;年龄19~37岁,平均(26.5±0.5)岁。在下胫腓关节的内踝和外踝最高点附近分别安装1个激光照相扫描仪的探测端子,通过3D-激光扫描仪扫描踝关节在背屈、背伸、内翻、外翻等不同位置下2个端子的位置相对变化,通过计算机计算出2个端子在X、Y、Z轴(X轴代表冠状面与Z轴垂直轴,Y轴代表矢状面与Z轴垂直轴,Z轴代表胫骨的长轴)上的位移与腓骨相对胫骨的旋转情况。结果:随着踝关节在背屈、背伸、内翻、外翻等不同位置下运动幅度的增大,下胫腓关节的微动幅度大部分逐渐增加,X轴、Y轴和Z轴最大位移分别为(1.04±0.12)mm、(1.70±0.16)mm和-(0.87±0.10)mm。结论:通过3D-激光扫描仪扫描下胫腓关节基本明确了下胫腓关节的X轴、Y轴和Z轴在踝关节做各种运动时的具体位移,此方法可较好地测量下胫腓关节的运动情况。同时,这一技术和结果可被用于进一步研究病理性下胫腓关节运动的改变,为研制符合下胫腓关节运动特点的内固定物提供基础的生物力学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异体脱蛋白骨(DPB)复合物颗粒促进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接受ACL重建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行ACL重建术,实验组在两端骨隧道中填充入PRP+DPB复合物颗粒,术后6个月行CT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出骨隧道扩大数值,并行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结果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1.8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CT测量的骨隧道直径扩大的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相比,PRP+DPB复合物颗粒可促进ACL重建术后骨腱愈合,减少骨隧道扩大,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相关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应用骨搬移技术治疗38例胫骨骨缺损患者,男26例,女12例;年龄36~66岁,平均49.0岁;均为开放性胫骨骨折。38例患者骨缺损长度为4~9.6 cm,平均5.2 cm,术后及时调整力线及搬移速度,患者坚持负重。结果 :3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7~36个月,平均24.0个月。19例患者对合端自然愈合,其余18例分别经手风琴技术(10例)、植骨辅助内固定(8例)相应处理后愈合。1例患者因神志不清、肺炎、膝关节脱位、糖尿病、脑瘫后遗症等难以护理,患者家属强烈要求手术截肢,故予以截肢处理。骨搬移时间为4~10个月,平均7.1个月。搬移长度为5~11.6 cm,平均8.0 cm。根据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价标准:优11例,良18例,中6例,差3例。除1例截肢外,其余病例均治愈,无感染复发、再骨折等。结论:骨搬移法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但其存在许多并发症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包括搬移距离过长时长骨力线的偏移(骨外露)、钉道感染、钢针松动、软组织下陷、膝踝关节功能丧失、牵张骨痂不长、对合端接触后骨不愈合等。  相似文献   
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results of conservative and surgical fragment excisio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Pipkin type 1 fractures of the femoral head associated with posterior dislocation of the hip by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Sixtee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servative group was treated by closed reduction, and the surgical group was treated by closed reduction followed with fragment excision. Functional outcome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Thompson and Epstein score and the Merle d’Aubigne and Postel score. Outcome of the conservative group was worse than that of the surgical group (p = 0.032). Th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proves surgical fragment excision after closed reduction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Pipkin type 1 fractures.  相似文献   
9.
松质骨螺钉是一种常用于四肢干骺端和脊柱的内固定器械,临床上因螺钉固定强度不够导致术后螺钉的松动、脱出时常发生,许多研究表明螺钉的固定强度与螺钉的自身因素、骨密度、医生手术操作技术及熟练程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骨水泥间隔器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03—2012-03,采用一期置入个性化制作的骨水泥间隔器、二期翻修重建术治疗8例TKA术后感染。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骨水泥间隔器相关的骨折、脱位及不稳定。2次手术间隔期为12~20周,平均15周。患者在间隔期均能扶拐行走,屈膝无明显受限,活动度90°~120°,平均100°。间隔期膝关节功能KSS评分平均81分。二期翻修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发现感染复发与新的感染。结论个性化制作的骨水泥间隔器与原假体取出后的腔隙完美匹配,并且能最大程度保留术后关节的活动度,治疗TKA术后感染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