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赖震  石仕元  费骏  韩贵和  胡胜平 《中国骨伤》2018,31(11):998-1004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探讨术前经皮置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36患者纳入研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A组入院后立即行腰大肌脓肿术前经皮置管引流,B组腰大肌脓肿无特殊处理,两组患者经3周抗结核治疗后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B组2例患者因复查ESR和CRP无降低需暂缓手术而排除,最终两组共34例患者纳入研究。A组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4~73(42.5±10.2)岁;B组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3~75(42.3±9.8)岁。两组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椎体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对比分析前路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前路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VAS评分、Cobb角、ESR、CRP变化及窦道形成情况。结果:3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未见混合感染、结核复发及椎弓根螺钉松动、退钉发生。A组平均手术时间、前路手术出血量和前路切口长度少于B组(P0.05)。A组肛门排气时间低于B组(P0.05)。ESR、CRP改善程度在抗结核3周、术后1周A组优于B组(P0.05),术后1、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窦道形成1例,B组窦道形成5例,两组患者窦道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及Cobb角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脊髓神经损伤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经皮置管引流是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安全可行的方法,能增加术前抗结核效果,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1例腰骶椎结核患者,均采用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病变范围为L4-S2,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8~77(45.9±9.1)岁。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ASIA分级):B级2例,C级17例,D级12例。分析手术前后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ASIA分级、腰骶角及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并观察手术并发症、内植物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3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为10~24(16.0±3.1)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感染、皮下积液,经换药治愈。余30例患者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及结核复发。所有患者获治愈,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均成功,平均融合时间(4.7±1.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ESR、CRP均正常,VAS评分为(1.92±0.57)分,低于术前的(6.13±1.21)分;ASIA分级C级2例,D级6例,E级23例。末次随访时腰骶角为(27.21±3.12)°,较术前的(21.42±3.75)°增大;椎间隙高度为(9.80±0.38)mm,高于术前的(7.84±0.41)mm。结论:Ⅰ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腰髂间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椎结核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3.
腰骶部结核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Ⅰ期内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后入路行病灶清除并植骨治疗腰骶部多节段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腰骶部多节段结核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26~72岁,平均(47.0±13.9)岁。病变累及节段:L_4-S_112例,L_4-S_21例,L_3-S_12例。5例患者有神经根性症状,2例有马尾压迫症状。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手术入路行L_(4,5),L_5S_1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切口长度及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定期随访,行腰椎CT及MRI检查观察植骨融合及病灶吸收情况,定期复查血沉、CRP评估结核治疗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0±2.73)个月。术后腰骶部疼痛症状均得到改善,钉棒系统无松动、断裂,植骨块无松动,前后路手术时间210~250 min,平均(231.0±12.1)min;出血量320~705 ml,平均(495.0±130.3)ml;手术切口15~21 cm,平均(16.4±3.4)cm,其中倒L形切口延长部分长度为6~9 cm,平均(7.1±2.6)cm。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14~40 h,平均(24.1±7.4)h。末次随访植骨均获得融合,脊髓症状得到恢复,血沉、CRP均正常,停药3个月后无反复。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前路改良倒L形切口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腰骶部多节段结核具有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该术式较传统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解剖显露清楚、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胡飞剑  李桥  毕大卫  祖罡 《中国骨伤》2019,32(11):1072-1076
肘关节结核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感染性骨关节病。手术治疗肘关节结核目的是保留关节功能,确保关节稳定性和提高生活质量,但对于不同术式的选择以及实施细节仍存在较大争议。对于晚期全肘关节结核,叉状成形术疗效确切,已能满足大部分无力量需求的患者,然而关节融合术仅推荐于有上肢力量需求的重体力劳动者,研究其最佳融合角度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对于早期全肘关节结核,关节间置成形术相关报道少,推荐度低;相反,铰链式外固定架联合关节松解术安全有效,感染复发率低,为主流术式,其关节松解术的最佳入路方式仍是目前研究热点。肘关节镜手术不仅可以镜下治疗肘关节单纯滑膜结核,而且镜下的活检术可提高阳性率,推荐早期应用于诊断不明的慢性肘关节肿痛。此外,全肘关节置换术未来可能是功能需求高的患者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治疗不同病变节段及病变程度胸腰椎脊柱结核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3例患者中,10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13例行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其中2例分二期手术,21例一期手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23个月。23例均一期愈合、无复发。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植骨平均融合时间为8个月,后凸畸形平均纠正29°,随访期间丢失2°。瘫痪均恢复,Frankel神经功能达E级。结论:前路内固定适宜于病变节段1~2个椎体且破坏严重,后凸畸形明显,结核处于静止期,无混合感染,寒性脓肿较大及脊髓压迫伴截瘫患者;后路内固定适宜于多椎体长节段病变,尤其跳跃性脊柱结核,病灶主要位于后方,局限于单侧椎体破坏形成寒性脓肿或伴有混合感染,年龄大、体质较弱的患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