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0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2篇 |
临床医学 | 93篇 |
内科学 | 17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42篇 |
外科学 | 359篇 |
综合类 | 104篇 |
预防医学 | 13篇 |
药学 | 7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58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目的观察骨肉瘤患者Ⅰ型胶原α1(COL1A1)基因多态性,探讨骨肉瘤与COL1A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骨肉瘤以及正常患者外周血样本,应用焦磷酸测序方法(Pyrosequencing)对54例骨肉瘤患者与126例健康对照者COL1A1基因rs1061970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54例骨肉瘤患者COL1A1rs1061970位点基因型频率中,TT(13.0%)和CT(48.1%)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T基因型频率11.9%及CT等位基因频率30.2%(P<0.05),骨肉瘤患者组中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37.0%,高于对照组的27.0%,OR为1.59,95%CI 0.99~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骨肉瘤的发病风险仍呈上升趋势。结论 COL1A1基因多态性与骨肉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携带COL1A基因T等位基因的发生骨肉瘤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旨在通过系统性Meta分析来证实3D打印联合PBL教学可以有效改进骨科学教学质量。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关于3D打印联合PBL应用于骨科教学的文献,用Meta分析来评价3D打印联合PBL在骨科学教学中的效果。结果共检出53篇文献,通过筛选共有6篇文献纳入研究,共计纳入390例教学对象。结果提示,3D打印联合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对理论成绩[SMD=1.35,95%CI(1.11-1.59),P<0.01]、临床操作[SMD=1.61,95%CI(1.32,1.89),P<0.01]、学习兴趣[SMD=1.17,95%CI(0.85,1.49),P=0.02]等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D打印联合PBL教学可以提高学生骨科学成绩。 相似文献
3.
闭合性皮肤剥脱伤临床并不多见,常因重物压砸、车祸等损伤引起,由于大多没有严重影响功能或为其他病痛所掩盖,患者及医生均不够重视,就诊时仅以皮下积液为惟一主诉,往往仅以简单穿刺抽液、加压包扎等治疗,迁延日久而不能治愈。自1993年2月-2006年4月共治疗此类患者31例,获满意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30~63岁,平均为41岁。均有外伤史,其中车祸伤18例,压砸伤6例,挤轧5例,摔伤2例。损伤部位:腰骶8例,髂嵴6例,腹股沟5例,大腿前外侧10例,小腿外侧2例。伤后至就诊时间1~55 d,平均31 d。早期损伤9例,晚期22例。剥脱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股骨上端肿瘤患者的保肢手术中以肿瘤型人工髋关节假体重建骨缺损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自1999年3月至2006年12月间45例骨肿瘤保肢手术中以肿瘤型人工髋关节重建股骨上端的临床资料,其中转移性肿瘤26例,恶性淋巴瘤2例,骨肉瘤4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尤文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侵袭性骨母细胞瘤1例,骨巨细胞瘤5例。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61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1%。其中3例发生术后感染,4例患者发生术后髋关节脱位,脱位患者均为全髋重建,3例患者术后局部复发,2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假体的5年生存率为82%。43例患者的MSTS评分为(21.0±4.3)分。结论在股骨上端肿瘤的保肢手术中以人工髋关节来重建骨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6.
微创切取长屈肌腱重建慢性跟腱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切取长屈肌腱转移重建慢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7月-2009年12月,收治22例22足慢性跟腱断裂患者。男16例,女6例;年龄28~65岁,中位年龄48岁。21例有患足用力蹬地史,1例无明显诱因。患者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为27~1 025 d,中位时间51 d。均有走路无力症状,Thompson试验呈阳性。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53.04±6.75)分。MRI示跟腱缺损长度为4.2~8.0 cm。术中作中足足底内侧切口和趾间关节跖侧平行横纹的小切口分步切取长屈肌腱,切取长度为超过跟骨结节10.5~13.5 cm,作3束反折编织缝合。界面螺钉或锚钉于跟骨后结节固定肌腱。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6.7个月。术后12个月根据AOFAS踝与后足疗效评价标准评分为(92.98±5.7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03,P=0.000);获优18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0.9%。随访期间均未见胫、腓肠神经损伤、跖底部痛性瘢痕、足底内外侧神经损伤。结论微创切取长屈肌腱转移重建慢性跟腱断裂具有切口小、术后恢复快、肌腱固定强度高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组织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与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相关的蛋白质。方法于非创伤性ONFH患者股骨头中分别采集坏死骨组织样品与正常骨组织样品各12份,采用四步溶剂法提取骨组织中的总蛋白,应用多维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组织蛋白进行分离鉴定和功能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坏死组织样本和正常组织样本中鉴定二肽段以上的高可信度蛋白质数量分别为1302个和999个,假阳性率为0.9%。通过与对照组的质谱计数,在坏死骨组织中鉴定了141个高表达蛋白和56个低表达蛋白。基因本体论蛋白功能分析发现34种蛋白质与ONFH密切相关。本实验在股骨头坏死组织中证实ChST2基因(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合成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和GPCR26基因(介导细胞内钙离子动员的蛋白质)的低表达。结论非创伤性ONFH存在复杂的信号传导通路。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生物合成和多种离子的转运、动员可能参与ONFH发病机制中的关键过程。研究发现的差异表达蛋白可能成为ONFH早期临床诊断的候选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第三代氧化铝陶瓷全髋关节置换在中青年患者中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本组98例行全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获得有效随访患者82例,共89例髋,其中男43例(48髋),女39例(41髋),平均年龄47.6岁,平均随访时间101.9个月(66~120个月),对有效随访的患者均进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患者术前Harris评分(49.8±8.0)分(36~65分),术后末次随访(92.3±2.6)分(86~97分)(P〈0.05)。术后随访均未见假体破裂,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无翻修病例。1例术后出现脱位,1例出现关节异响现象,均在非手术治疗后消失。术后影像学均无可观察到的磨损和骨溶解,无明显异位骨化,无假体松动。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第三代氧化铝全陶髋关节假体用于中青年患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是一种良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下尺桡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下尺桡关节(DRUJ)损伤缺乏足够认识和相应的早期处理,是导致DRUJ慢性不稳、尺腕关节撞击、DRUJ关节炎等的主要原因.腕关节X线和CT检查对DRUJ骨折和脱位后关节不稳、尺腕关节撞击有较大诊断价值,腕关节MRI及MR造影主要诊断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腕关节镜是目前诊断TFCC损伤的金标准.Ozer等的DRUJ损伤分类对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近年治疗DRuJ不稳多是修复重建关节周围稳定结构,关节置换术治疗尺骨矫形术后DRUJ不稳成为研究热点;对早期DRUJ关节炎患者可行尺骨短缩术.对晚期患者宜行关节置换术;对伴TFCC病变的DRUJ损伤多主张在腕关节镜下清理修复,可同时行尺骨矫形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