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91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95篇
综合类   125篇
预防医学   51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73篇
  3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T1DM)锌转运8自身抗体(ZnT8A)的关系?方法:选取初发的T1DM患者32例,10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对每位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及常规生化指标?血清25(OH)D3水平?ZnT8A抗体的检测;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ZnT8A抗体滴度的关系?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25(OH)D3水平[(69.4 ± 9.2)nmol/L]比较,T1DM组的血清25(OH)D3水平[(36.8 ± 6.1)nmol/L]显著降低(P < 0.01);在维生素D缺乏人群中,T1DM的患病风险增加(OR = 3.16,95%CI:3.02~3.31);②根据25(OH)D3水平由高到低分为3组,结果发现空腹及餐后C肽水平逐渐降低(P < 0.05);与维生素D充足组比较,维生素D缺乏组Zn8TA阳性率升高(P < 0.05);③ZnT8A阳性率与25(OH)D3水平负相关(r = -1.036,P < 0.05)?结论:①T1DM患者血清25(OH)D3水平较低,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T1DM的患病风险增高;②血清25(OH)D3水平可能影响ZnT8A阳性率?  相似文献   
92.
赵平  郑瑞强 《医学综述》2013,(20):3709-3711
严重感染是目前重症监护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其根本机制在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血液净化可以通过滤过、吸附等作用清除中、大相对分子质量的炎性介质,有助于严重感染的治疗.探明和理解这些清除细胞毒素及调整细胞因子的机制对控制炎性反应很有必要.对流、弥散和吸附也不应该被看作血液净化技术的竞争机制,而更应该作为互相补充的机制被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该院会阴切开术、全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切除术、剖宫产手术、双附件切除术病历各40份,回顾性分析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并评价其合理性。结果:该院妇产科200例Ⅱ类切口手术患者,有190例围术期预防性应用了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95.00%;平均预防性用药疗程为(3.77±1.37)d;选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头霉素类、硝基咪唑类和头孢菌素类。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给药时间不当、联合用药不当、疗程偏长、溶剂用量偏大、选药不当等。结论:该院妇产科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现象的比例较高,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94.
目的构建稳定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胞外区(EGFRex)的NIH3T3细胞株。方法构建带有EGFRex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LNCX2-EGFRex,经脂质体法转染NIH3T3细胞后,用G418筛选阳性克隆,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EGFRex蛋白的表达,用EGF-EGFP蛋白检测其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LNCX2-EGFRex。以其转染NIH3T3细胞后,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到EGFRex的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见细胞膜上有绿色荧光。结论人EGFRex在NIH3T3细胞内以其天然活性形式稳定表达,为抗体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胱抑素C和尿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尿液清蛋白排泄率分为A、B、C 3组:正常清蛋白组(A组,n=42)、微量清蛋白组(B组,n=35)、大量清蛋白组(C组,n=25),同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胱抑素C、尿液清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对检测结果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作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各组间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胱抑素C和尿β2-微球蛋白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胱抑素C和尿β2-微球蛋白检测值采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为0.250,0.410,0.365;P〈0.01)。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清胱抑素C和尿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可以推断糖尿病肾病的损害程度,更全面地评价早期糖尿病肾损害,提示临床应早期干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不同给药方案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26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均接受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1,2例多西他赛每周给药剂量为25mg/m2,d18,1,5;卡培他滨1 000mg,2次/d,d1~14。14例多西他赛三周给药剂量为75mg/m2,d1;卡培他滨1000mg,2次/d,d1~14,每3周为1周期。评价两组的有效率及毒副反应。结果:每周组12例患者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3例,有效率(CR+PR)33.3%(4/12)。三周组14例患者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4例,有效率(CR+PR)35.7%(5/14)。三周组的III~IV度血液学毒性及胃肠道反应均较每周组高,而三周组的周围神经炎较每周组低。结论: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是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有效方案之一,不同给药方案耐受性不同。  相似文献   
97.
目的:比较桡骨远端(斜)T形接骨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架两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06年6月~2010年12月间的不稳定型骨折68例进行分析,其中45例分别使用接骨板内固定(26例)和外固定架治疗(19例)比较不同固定方法之间Gartland和Werley功能评分优艮率.结果:随访6~28个月,平均...  相似文献   
98.
肥胖是世界上较为普遍的慢性病,不仅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还是感染性疾病的易感因素。西药在治疗肥胖上疗效明显,但是不良反应也显而易见。中药复方在肥胖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上具有突出的优势。然而,中药复方的减肥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减肥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重点对中药复方治疗肥胖症的机理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新药配伍的实验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基于共享决策的医护-家属联动干预对胃癌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在胃肠外科治疗的胃癌患者106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支持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共享决策的医护-家属联动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恢复时间,各项营养指标变化[包括人血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转铁蛋白(TRF)]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治疗依从性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P<0.05);出院后,两组ALB、PRE、TRF水平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基于共享决策的医护-家属联动干预模式应用于胃癌患者的护理中,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改善营养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促进患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Background and purposeThe association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with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 is unclear, especially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of baseline hsCRP levels with END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and without AF.MethodsConsecutive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prospectively recruited from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were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F related stroke (AF-S) and non-AF related stroke (Non-AF-S) groups. Plasma hsCRP levels on admission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risk groups: low (<1.0 mg/L), average (1–3 mg/L) and high (>3 mg/L).ResultsA total of 655 consecutive patients diagnosed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prospectively registered from our department in 2015–2018, which included 168 AF-S and 487 Non-AF-S cases. After standard therapy, 62 AF-S and 155 Non-AF-S cases developed END within 72 h of hospitalization. In AF-S cases,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D and Non-END patients were found in age, gender, baselin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 fasting blood glucose, responsible artery occlusion, CHA2DS2-VASc score and hsCRP level (p < 0.05). When variates showing p ≤ 0.1 in univariate analysis were adjusted, logistics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following indexes a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END in AF-S patients: female (OR = 2.396, 95%CI:1.062–5.405, P = 0.035), fasting blood glucose (OR = 1.192, 95%CI:1.026–1.385, P = 0.022), responsible artery occlusion (OR = 3.589, 95%CI 1.425–9.036, P = 0.007), and high risk hsCRP (OR = 2.780, 95%CI 1.067–7.240, P = 0.036). In the Non-AF group, any level of hsCRP was not independently related to END after adjustment for age, sex, diabetes mellitus, smoking, baseline NIHSS, lesion size and responsible artery occlusion.ConclusionHigh hsCRP level was independently correlated with END in patients with AF-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